第A6版:地理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2月18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镇海的定海时期(上)

  镇海鼓楼。 胡白水 摄

  □胡白水

  

  镇海,在历史上有778年的时间称为定海县,我把这段时间叫做“镇海的定海时期”。“镇海的定海时期”,是镇海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作为土生土长的镇海人,我一直有把它梳理一下的愿望。今兴趣所致,动笔尝试。

  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开平三年(909)闰八月(9月),吴越王钱镠看到望海镇有“渔盐之利”,便奏请朝廷并获得批准,将这个建于唐元和四年(809)的望海镇,改置为望海县;不久,又改名为定海县。此为“镇海的定海时期”的起点,也是镇海建县之始。吴越王钱镠可以说是“开县鼻祖”。

  从望海镇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定海县,一开始是个沿海小县,仅辖金塘、清泉、灵绪和崇邱4个乡。其中,金塘乡是个海岛,相当于现在的舟山市定海区金塘镇及周边岛屿。清泉和灵绪这两个乡,大约就是此前的望海镇所辖的区域,清泉乡相当于现在镇海区的招宝山街道、蛟川街道、庄市街道及宁波国家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的贵驷街道;灵绪乡大约是如今慈溪市的龙山镇和镇海区的骆驼街道、澥浦镇、九龙湖镇及宁波市江北区的一部分。崇邱乡是当时从鄞县划过来的,相当于如今北仑区的小港街道和戚家山街道一带。初建的定海县在区域上,不但基本上包括了现在的镇海区区域,更重要的是横跨了甬江口两岸。从此,宁波咽喉甬江口形成了由一县统管的格局。这个格局至关重要,延续了一千多年,一直到1985年,镇海县以甬江为界,析为镇海和北仑两个区为止。

  甬江定海县一段,古称大浃江或浃江,江面宽广,江水滔滔,横穿定海县境,把全县分隔成江南、江北两大块。为了促进两岸的往来和沟通,确保定海县的管理顺利进行,北宋政府在海上丝绸之路起碇港的利涉道头办起了定海江南渡。江南渡就是现在镇海渡的前身,它又名大浃渡,明代改称南关渡、大关渡;清代迁至大道头,称为大道头渡。1981年,江北码头迁移至原县望道头,即现在这个位置上。渡口始为官办,后因掌管不善,民有怨言,从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由庆元知府奏请朝廷批准改为民办。渡口创办后的渡船,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是橹摇小舢板,笔者儿时还偶尔乘过这种小舢板渡江,大有出没风波里的惊险。到1963年,渡船才正式改为轮渡。这个为当地居民默默服务近千年的老渡口,即使现在在它东边架起了招宝山大桥,西边开通了甬江隧道,它仍然每天是人来车往,繁忙不停。这样的“千年老字号”,现今不仅在镇海是首屈一指,恐怕在全国也极为少见了。

  对定海县初建时的县治设在哪里,因为缺少确切的文字记载,现存有浃口和澥浦两种说法。浃口,也叫蛟川,就是后来镇海县的城关镇,泛称镇海,当时属于清泉乡,现在属于招宝山街道。浃口雄居大浃江入海口,镇守明州之门户,自古就是重要的海防要塞而受重视。在南齐永明四年(486)已置浃口戍,驻永军。唐元和四年(809)设望海镇时,即置镇将。唐乾宁四年(897)钱镠据吴越时,始筑城治,开始了重点建设,发展速度和规模迅速扩大。到定海县建立时,应该说浃口是具备了设置县治的条件,也是值得选取的理想之城。

  位于浃口西北近30里的澥浦,以古代泄洪道澥浦而得名,是个古老的渔镇。它地处浙东水陆交通要隘,西面依山,东北傍海,易于海陆贸易发展。大约在公元800年前已形成集市,又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成了定海第一镇。在北宋熙宁八年(1075)置称澥浦镇,发展速度加快;到了明清时期,集镇已具相当规模,成为甬北之重镇。依笔者判断,当初的县治很有可能是设在澥浦,但时间不会很长。从南宋建炎三年(1129)秋,宋高宗赵构被金兵追击,从明州的三江口乘船沿大浃江逃往海上,船到浃口上岸接受群臣参拜的史实来看,至少到北宋末期浃口已成县治。

  定海县自建立后,始终隶属于明州。明州建置是在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当定海县建立时,州治已设在现在宁波的“三江口”,管辖鄞县、奉化、慈溪、象山四个县,定海县是它的第五个县。后来,明州虽然多次改名改置,如北宋时为明州,南宋时为庆元府,元朝时为庆元路,明朝时为明州府、宁波府,清朝初期为宁波府,但定海县与之的隶属关系始终未发生过变化。

  到了北宋,定海县的区域有了新的发展。在熙宁十年(1077),朝廷将鄞县的海晏、灵岩、泰邱三个乡划给定海县。这三个乡全部位于大浃江之南,属于如今的北仑区。海晏乡大约是春晓、郭巨、梅山、白峰及柴桥的一部分;灵岩乡大约是大榭及柴桥、大碶的一部分;泰邱乡大约是新碶、霞浦、大碶的一部分。此时的定海县发展到了七个乡,又基本包括了现今的北仑区。

  第二年,即北宋元丰元年(1078),定海县的行政区域又作了两点调整。一是把金塘乡划给昌国县。这昌国县是北宋熙宁六年(1073),根据曾任鄞县县令、时任当朝宰相王安石的奏请而设置的,是明州的第六个县,其区域相当于如今的舟山市。二是把清泉乡划分为清泉东和清泉西两个乡,可能分别是现在的招宝山、蛟川街道和庄市、贵驷街道。至此,定海县管辖海晏、灵岩、泰邱、崇邱、清泉东、清泉西、灵绪七个乡,基本上奠定了后来镇海县或现在镇海和北仑两个区的规模。

  北宋把县级政府按其所处的区域或户籍的多少,划分为七个等级,依次为京城内的赤县、京城外的畿县、四千户以上的望县、三千户以上的紧县、两千户以上的上县、千户以上的中县及千户以下的下县。当时的定海县是定为上县,如果按每户5人计算,定海县人口大约在10000到15000之间。可见,有“唐涂宋滩”之称的定海县,当时还是大片的海滩泥涂,不宜居住,可谓地广人稀。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