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石承承) 转眼又是冬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有“最大”“最多”“最久”的意思。而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因此,古人认为,从冬至日当天开始数,每九天为一个九,数完“一九”数“二九”,一直数到“九九”,便“九尽阳花开”,春天就来了。 “数九”并不是盼冬去春来那么简单,在此过程中,也包含了人们对气候、物候变化的感受,这从流行的《九九歌》中可见一斑:“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数九”的同时,人们还要画“九九消寒图”来度过这漫长的冬天。所谓“九九消寒图”就是准备一幅梅花图,梅花有81片花瓣(代表九九八十一天)。每过一天就用笔染一片花瓣,待把81片花瓣全染过了,春天也就到了。 过去没有玻璃,窗户都是纸糊的,也有人直接把梅花画在窗上。尤其是姑娘家,每天早上起来梳妆,顺手沾些胭脂在花瓣上点一点,待到点满81片花瓣,推窗一看,梅花换杏花,已是满园春色。 “九九消寒图”也有别的版本:墙上贴一张纸,画上9朵梅花,每朵梅花有9片花瓣。每日拿红笔涂抹一片花瓣。当满纸红花,冬天也就过去了。 如今,“九九消寒”的习俗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就连冬至本身也逐渐被人们淡化。在昨天一个体验冬至日传统文化活动现场,一位市民说,“冬至?就在家里吃点酒酿汤果吧。主要是孩子也喜欢吃。冬至有哪些习俗?这还真不太清楚,平时也极少跟孩子说起这方面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