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镂雕凤纹香薰盖残片 |
 |
二号窑炉发掘工作照。 图片由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
 |
▲雀绕牡丹纹钵底部 |
 |
▲雀绕牡丹纹钵 |
 |
▲重莲瓣纹碗俯视(粘匣钵) |
□记者 陈晓旻 文/摄 上林湖的越窑遗址我们并不陌生。而在东钱湖畔,也散落着文明的碎片,在制瓷历史上也曾有过辉煌的一页。 昨天上午,在东钱湖举行的上水岙窑址考古发掘成果通报会上,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社会事务管理局首次公布了上水岙窑址考古成果。考古发现和发掘的越窑青瓷和窑址,其主体遗存时代应在北宋中期,少量遗存年代可能早至10世纪晚期。 据悉,该考古项目日前和上林湖后司岙秘色瓷窑址、大榭遗址一起,荣获“2016年度浙江八大考古重要发现”的称号。 发掘地点:东钱湖东岸原上水村境内 上水岙窑址位于东钱湖旅游度假区东岸的原上水村境内。 2012年11-12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东钱湖开发建设,对窑址所在地块进行调查、勘探时,发现1处宋代越窑遗址;2015年10-12月,为配合中国-中东欧投资贸易博览会永久会址项目建设,在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和项目建设方宁波开投置业有限公司的支持下,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对该窑址分布区进行了重点勘探;2016年2-11月,经浙江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批准,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窑址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共发现窑炉遗迹两条,出土了大批精美的越窑青瓷器和窑具等。 据该项目负责人、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主任罗鹏介绍,此次考古发掘面积约250平方米,上水岙窑址所在区域地层堆积深度约0.6-1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上部为缓坡,下部为平地。发现的窑炉遗迹位于缓坡凹处,开口处距离地表0.2-1米,地层堆积较浅。 本次发掘仅发现了窑场的烧成区———窑炉遗迹,备料区、成形区、上釉区、存储区等作坊遗迹和配套设施在早期平整农田和修筑原沙山公路时损毁。窑炉遗迹均为依山而建的龙窑,砖砌而成。两条窑炉窑头部分皆保存较好,但中段均遭破坏。 两条龙窑窑炉在不同时期各经过至少3次修建改建,虽局部破损,但整体尚存,结构清晰,关键部位窑头火膛和窑尾排烟系统保存较好,其发现对研究越窑的窑炉结构、布局和建造技术等提供了新的案例。 记者采访了解到,东钱湖区域制瓷历史悠久。史书记载,两宋时期是东钱湖沿岸瓷器生产的鼎盛时期,青瓷窑址有二三十处。当时的窑址大多建在东钱湖东北的东吴、少白、沙堰一带。这里从水路可直达宁波港口,便于瓷器装载外运。 出土青瓷:工艺高超,品种颇多 此次出土的青瓷种类非常丰富,主要包括碗、盘、杯、盏、盏托、盒、罐、壶、钵、香薰、瓶、套盒、水盂、枕、洗、砚台、五管灯、唾盂等越窑青瓷产品和匣钵、垫圈、复合型垫具等烧窑用具。有的造型别致,在以往越窑考古中未曾发现,比如仿青铜礼器的越窑青瓷花口尊;有的在其他的越窑遗址很少见,如镂雕凤纹、龙纹的香薰。 罗鹏介绍说,这一方面说明北宋时期生活日用瓷的普及,从生活必需品到香薰、茶盏等文人墨客弹琴冥想、修身养性时所用的器具,充分反映了宋代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的青瓷成型工艺成熟复杂,很多青瓷都是多次反复烧制完成的。 上水岙窑址出土的青瓷最大的亮点是纹饰精美多样,既有莲瓣、牡丹、荷叶、莲蓬、云草等植物花卉纹样,也有凤、龙、雀、鸳鸯、鹦鹉、鹤、鱼等动物纹样。加上装饰工艺繁复,刻划花、浅浮雕、镂雕、堆塑等工艺大量运用,使器物呈现多层次的立体浮雕感。 “这么多纹饰讲究、工艺复杂、器形多样的越窑青瓷,在同时期宋代越窑遗址中没有发现过,因此意义非常重大。宋瓷代表的不仅仅是瓷文化,还有当时的审美和艺术。”罗鹏指着一个雀绕牡丹莲花瓣纹钵的底片给大家介绍,只见内底刻着一只雀鸟,展翅飞翔在牡丹花丛中,内外壁都刻有莲花瓣纹,底部刻有“大”字款,质地细腻而紧密,青绿釉层晶莹滋润,堪称青瓷精品。 记者发现,很多器物的底部都刻有文字,如“大”“内”“千”“十”“周置”“大吉”“曾州”“上清”等,为研究越窑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罗鹏认为,一些“大”“内”等单字款器物应属比较高档的产品,少数器物与上林湖地区调查采集到的刻有“官样”字款的产品类似,可能为官督民烧产品,或者是仿“官样”烧制。 北宋越窑: 海丝文化的实物遗址 专家充分肯定了上水岙窑址的文化价值,认为本次发掘的青瓷产品镂雕、刻划花工艺精湛,胎质釉色比较上乘,代表了所处时期的工艺水平,个别产品弥补了越窑青瓷产品的空白,让业界对东钱湖周边的窑业有了全新的认识。 值得重视的是,该处出土的很多产品在海外遗址中有类似品种。日本考古遗址、印尼沉船遗址、迪拜考古发现的越窑青瓷与上水岙窑址的青瓷高度吻合或近似一致。“这儿的青瓷除了日用,以及部分上贡朝廷之外,还有为数不少的外销瓷。这说明1000多年前,越窑青瓷就开始了订单贸易,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往全世界。”罗鹏说。 上水岙窑址的发现,不仅极大提升了作为越窑三大生产中心之一的东钱湖窑场在越窑青瓷体系中的历史地位,也提升了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达到了文物保护与开发建设共享双赢的目标。 据悉,目前,窑址野外发掘工作已暂告一段落,为更好地保护窑炉本体不受雨水等自然灾害侵蚀,已暂时采取了原址回填保护措施。经多方论证,下一步将在两处窑炉上方建设窑炉遗迹展示馆,进行原址保护展示,并向公众开放。 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社会事务管理局史济荣副局长表示:“东钱湖在南宋石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北宋青瓷窑址,如何重新构建东钱湖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品牌,如何转化为东钱湖可用的文化符号,这是我们下一步要考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