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地理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2月25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镇海的定海时期(下)

  镇海后海塘西侧的明朝石亭,内立《定海县增筑内城碑记》。
  胡白水 摄

  □胡白水

  

  在明朝初期的洪武二十年(1387),定海县又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当时,朝廷废除了已建县300多年的昌国县,把原昌国县并入定海县。这样定海县的区域之大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并历经明、元到清初,持续300年而未变。据四年后的洪武二十四年(1391)的统计数据来看,定海县在籍户数为33756户,人口为98805人,出现了第一个人口高峰期。

  对县以下的农村基层组织,在宋、元、明、清时期,虽有不同的名称,但多是大同小异,没有很大区别。在宋朝实行的是乡里制,乡以下设里,当时浃口古城内因有一鑑池而称为“清泉乡上湖里”。在元朝实行的是乡都制,在乡以下设都,当时全县共有21个都,称为“7乡21都”;都的数量时有变化,后来灵绪乡发展成6个都。在明朝实行的是里甲制,乡辖里,里管甲,当时全县共有96个里。这些,对维持和加强最基层的农村管理,都发挥了不少的作用。

  除了这些层层设置的行政组织外,列朝各代在定海县还设置了各种各样的军事组织。偏安东南一隅的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在定海县设置沿海制置司、澥浦巡检司城,由统制、统领率领几千水军,以防御金兵从海上偷袭。由蒙古族建立和统治的元朝,在定海县设有蒙古千户所和尉司,并在白峰、施公山和海内等地,设立四个巡检司,单驻扎蒙古兵就有500多人,以加强民族统治和防备倭寇骚扰。明朝实行卫所制,在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在定海县拓城建卫,将卫指挥使司设在现在镇海鼓楼广场的北侧,统领龙山、郭巨、大嵩等9个所,还在澥浦和竹山海口分筑管界和甬东两个巡检司城,以防倭患。清军入关不久的顺治三年(1646),在定海县就驻进了绿营军,并设协镇总兵,辖陆师3营、水师2营,以抗郑成功、张苍水等南明义军的反攻。

  定海县不仅沿海,并有海上群岛,它的每一瞬间,都与变幻无穷的汹涌大海紧密相关。

  依靠大海,定海县发展了海洋经济,实现了当初钱镠“渔盐之利”的期望。在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定海县建有清泉盐场,这个盐场很大,下有几个子场;北宋末又成立了清泉盐场课司,将制盐业纳入正规发展的轨道;到了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又发展了龙头、穿山、长山盐场。这四个盐场,规模大、盐质好、产量高,而且经久不衰,持续高产,从元大德年间(1297-1307)以后,定海县的盐场和产量均占宁波府的40%,被誉为“产盐之乡”。

  定海县的浃口,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碇港,海运和造船业十分发达。北宋时期,明州府在招宝山下建有一个造船厂。这个船厂造船技术高超,先后建造了四艘长40米、宽10米、高6米的大型豪华官船,名为“神舟”。“神舟”震慑夷狄,超冠古今,出使高丽时,当地民众“倾国耸观,欢呼嘉叹”。在南宋乾道四年(1168),定海水军统制冯湛设计制造了集海船、湖船、战船优点为一身的新型多桨船,轻快利战,质量上乘。开庆元年(1259),官府在定海县征用到海船1191只,其数量之多,仅在昌国、奉化之后,居明州第三位。

  海运外贸也随之频繁。在宋朝,定海县的海运外贸已北到日本高丽,南到印尼爪哇,港口日趋繁忙。淳化三年(992),在定海设置市舶司,还先后建立红毛馆、利涉道头、利涉亭、济川亭等,加强海运外贸的管理。政和七年(1117),在今天镇海区招宝山街道的沿江东路中段,修建航济亭,作为对高丽使团和商人往返迎送场所。这“神舟”、“航济亭”、“利涉道头”,现仿制在招宝山街道沿江西路的沿江公园里,常有游客观览称赞。

  在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宁波府设海关行署,在定海县内设了定海口、澥浦口、小港口和邱洋口四个口址,沿海通商口岸再次增加,管理也随之完善。这定海口和澥浦口,如今分属镇海区的招宝山街道和澥浦镇;小港口如今属北仑区的戚家山街道;邱洋口如今属慈溪市的龙山镇。看来这四个口址定点布局也是比较广阔的。

  不过,濒临大海,定海县也吃足了比海水还苦的苦头,不但承受了台风海啸之天灾,更遭受了腥风血雨之人祸。南宋初,金兵进入定海县追擒逃往海上的高宗赵构,定海县承受了异族屠杀和毁城之灾。元大德八年(1304)定海县始受倭患,持续到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到招宝山上筑起威远城、戚家山上驻扎戚家军、浃江口两岸架起大火炮后,才渐平此患。在此250多年期间,市舶司被迫关闭,舟山居民迁徒陆地,定海县饱受倭寇烧杀抢掠之苦。据嘉靖四十一年(1562)普查,全县户数和人数分别减至14017户和38748人。在明清改朝换代之际,清廷为了镇压宁波、定海人民的反抗和南明义军的反攻,定海县再次遭受了移民、禁海、战火之苦。在清顺治十四年(1657),再迁舟山百姓至定海县和鄞县;在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为提防沿海居民与海上反清义军的联络,又严禁出洋采捕,还强迁泰邱、海晏两乡沿海30里的居民到内地。经此战火灾难,到清康熙元年(1662),全县户数人数在这100年中,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再次下减,只有11957户和30081人了。

  好在雄才大略的康熙大帝,很快平定四海,完成统一大业。在他继位二十六年(1687)时,取“海氛既清,展复舟山”之义,将定海县改名为镇海县。又以“舟”为“动”之物,唯“静”为其大,御书“定海山”匾额赐与舟山,置舟山及原昌国县为定海县。至此,结束了镇海的定海时期,开启了镇海县的历史篇章。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