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石承承) 今天是农历腊月初一,悄无声息,腊月就这么来了,意味着我们离春节已经越来越近。 腊月,也就是农历十二月。之所以称其为腊月,跟自然物候没有太大关系,跟岁时祭祀紧密相连。过去在农耕社会,每到农历十二月,已是农闲时节,人们有猎取禽、兽来祭神和祭祖的习惯。 一年即将过去,为农事忙碌了一年的人们终于可以歇下来,于是杀猪宰羊,祭祀祖先……这番热热闹闹的景象,仿佛是在提醒人们:新年快到了。 过去的物资不如现在丰富,过年要用到的东西,没法靠“买买买”来搞定,大部分都要自己“做做做”。用整个腊月的时间,一点点备齐过年要用的东西。 贯穿整个腊月的准备工作,是一个“先松后紧”的过程。 腊月初一,民间有“跳灶王”的习俗。《土风录》中有记载:腊月,丐户装钟馗、灶神,到人家乞钱米,自朔日至二十四日为止。 腊月初八(即腊八),这是腊月非常重要的日子。 说起腊八,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腊八粥。其实,腊八形成之初是为了祭祀祖先和神灵。《事物纪原》中就曾指出“腊鼓驱疫”的习俗始于上古皇帝,而成于周代。直到后来与佛教相融,腊八的性质才发生了变化,据《梦粱录》记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腊月二十三,也被称为“小年”,依照旧俗,是要祭拜灶王爷,吃祭灶果的。而在很多老宁波人的记忆中,腊月二十三这一天,除了要祭灶,还会拿出半年前就已经备好的物品来炒制年货,如瓜子、花生、年糕干等。只是,这样热火朝天的场景,在眼下也已不多见。 接下来,几乎每天都有许多事情要做,透过民间传唱的《腊月歌》就可见一斑:“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炖炖肉);二十七,宰公鸡(杀灶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