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元卓 通讯员 徐昭) 昨日,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在宁波组织召开“宁波城市轨道交通类矩形盾构法隧道装备及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成果鉴定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钧、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杨华勇和国内数位权威专家组成的评审组,经过审阅和讨论后认为:宁波轨道交通首创的类矩形盾构机和相应的盾构隧道设计、施工技术成果总体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环境效益及市场应用价值。 轨道交通大部分区段穿越城市核心区,两侧道路狭窄,交通繁忙。为有效破解城市核心区轨道交通建设难题,推动城市地下空间的集约化利用,减小盾构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宁波轨道交通率先在全国提出了研发类矩形盾构的设想,并联合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于2015年9月顺利研制完成了“阳明号”类矩形盾构机。2015年11月“阳明号”在3号线一期出入段线投入使用,2016年11月类矩形盾构隧道贯通。这是国内首台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的类矩形盾构机,也是世界上最大断面的类矩形土压平衡盾构隧道(11.83米×7.27米),比常规圆形隧道节约了35%的地下空间。 作为一项宁波地铁组织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盾构技术,“阳明号”建立了类矩形盾构法隧道设计、装备、施工三大技术体系,创新突破多项关键技术。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首次创新开发极软弱地层和超大断面类矩形盾构隧道技术并成功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隧道建设中,有效节约了地下空间资源并减小了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为城市地下空间集约化利用及高标准环境保护开辟了一条新路。同时攻克了异形刀盘切削、异形管片拼装与铰接密封三项关键技术,创新研制了“双X同面+偏心多轴”组合式全断面切削类矩形盾构刀盘等三大系统,首创了全断面切削类矩形土压平衡盾构机,创新研发了类矩形盾构法隧道成套施工控制技术,解决了类矩形盾构法隧道的推进、拼装、注浆、环境影响控制和隧道稳定控制难题。 据悉,该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软件著作权5项,国内外重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论文专刊一本,目前正申报国家及地方的工法和科技进步奖。 “与一般的圆形隧道相比,类矩形隧道具有空间利用率大、覆土浅、建造综合成本低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城市交通人行车行地道、地下共同沟、轨道交通的建设。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不仅仅在轨道交通领域,在市政道路、通道、管廊甚至引水隧道中都将出现类矩形盾构的身影,实现城市建设和城市运行的高度和谐。”与会专家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