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房伟) 即将过去的2016年里,谁的故事打动过你的心?谁是你心中最美的宁波人?日前,2016年度“最美宁波人”评选组委会评出了20名候选人。从今天开始至明年1月6日,市民可以为自己心目中的“最美宁波人”投上一票。组委会将根据市民投票和专家意见,综合评定选出10名2016年度“最美宁波人”,明年1月中旬左右揭晓。 市民有以下投票方式:一是登录甬派客户端、宁波网进入“2016最美宁波人专题报道”进行投票;二是添加“宁波发布”“独家派”微信公众号进行投票;三是剪下右侧选票,寄往2016年度“最美宁波人”评选组委会办公室(地址:宁波市海曙区灵桥路768号419室)。 2016年度“最美宁波人”评选活动由宁波市委宣传部主办,宁波日报甬派客户端等单位承办。活动自10月启动以来,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各区县(市)委宣传部、各市属单位和广大市民纷纷向组委会推荐候选人,共推荐了95名候选人(团队)。评选组委会聘请的13名评委从中评选出了20名提名人物。 2016年度“最美宁波人”候选人及事迹(排名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玲超 她是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的学生。2016年5月7日晚上,在武昌至宁波的Z31次列车上,王玲超三次伸出援手,救助两名乘客。 宁波晚报姜山报道暗访团队 记者程鑫、张明强、崔引组成的三人报道小组,经过3个月的卧底暗访,揭开了一个东北籍团伙在姜山奥克斯空调厂区外对摊贩强收保护费的内幕。10月11日凌晨,警方将9名嫌疑人全部抓获。 石智勇 2005年8月12日,12岁的石智勇来到了宁波体校,开始正规举重训练。2016年8月10日,石智勇为中国代表团获得里约奥运会第8枚金牌,为宁波夺得历史上首枚奥运金牌。 龙慧民 他照顾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长达12年;错过了生日却救回了一条命,他觉得很值得……他用仁心仁术挽救了数千名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让病人“少受苦、少花钱、治好病”。 汤建华 他热心公共事务。2014年,海曙区成立“北斗心灵生命关怀社”,他又成了第一批临终关怀志愿者,和其他志愿者一起,用关爱舒缓病者的痛苦,让病者有尊严、无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 吕鸿鸿 2016年1月15日下午,吕鸿鸿发现有一名男孩落水。当时气温接近0℃,水深有2米多,他没有多想就跳下河,救起孩子并进行了急救。 何宏女 1994年,何宏女挑起了照顾摔伤瘫痪的小叔子乐梅宏的重担,这一照顾就是22年。为了帮助小叔子在离婚后留住孩子,她主动向法院提出自己放弃生育二孩,为小叔子照顾孩子。 张翎飞 他是宁海县长街镇岳井小学一名平凡的小学教师,也是海岛“护苗使者”。今年55岁的他,十五载义务护送隔洋塘学生乘坐渡轮回家,没有一分钱报酬。 周秀芳 宁波市李惠利小学的退休教师。她扎根贵州和湖南山区支教;为130多名孩子找到资助人;先后筹集近230万元,为山里的孩子建造6所希望小学,还送去价值上百万元的物资。 范丽锋 他敬业爱岗,诠释着“工匠精神”。2013年在宁波市职工技能大赛焊工比赛中获冠军,以第一名身份代表宁波市队参加浙江省职工岗位技能大比武焊工技术比赛再获冠军。 罗昌义 奉化农民罗昌义自己穿件破衣服,却舍得将11万元养老钱捐出治水。他组织施工队花了7个多月时间治理村中小溪,在河道内筑起13道拦水坝,放养红鲤鱼,让垃圾河变成了绕村的靓丽风景。 罗敏莉 家住海曙区江厦街道新街社区,义工服务是她退休生活的重要一部分。她结对社区3位独居老人,无私照料她们,结对时间最长的已有7年,累计上门服务超过1500次。 陈薇薇 1月4日晚,医生陈薇薇由于长时间工作,出现了低血糖症状,喝了点葡萄糖水后,仍坚持到手术结束。坚守手术台16小时,陈薇薇累得靠墙席地而眠,这一幕被同事拍下后,刷爆了宁波人的朋友圈,感动了无数人。 姚尧土 67岁的姚尧土,是慈溪龙山镇太平闸村一名普通退休职工,也是青海玉树利明孤儿院、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协庆孤儿院300名孤儿的资助者。十年间,他先后拿出200多万元的积蓄,去年又和一些爱心企业家一同成立慈善公益基金,专门资助这两个孤儿院的孩子。 徐既仁 今年,北仑白峰街道小门村迎来第二笔徐既仁助学基金的发放。去年5月,徐既仁在寿宴上捐出265万元巨款,用于兴建村文化礼堂以及设立优秀学子奖学金。 钱树德 退休后,他组建老年民乐团,担任基层宣讲员,义务宣讲上百次。他义务担任多个文化礼堂的顾问,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讲好人故事的好人”,2016年7月荣登“中国好人榜”。 章建 他始终忠诚公安事业,2008年以来,先后执行赴川抗震救灾、援疆维稳和赴西非利比里亚维和任务,因表现突出,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并被授予联合国和平勋章。 谢向杰 他身残志坚,不仅创业成功,还是蚂蚁公益志愿服务队伍的发起人,开展助学、助残等公益行动,尽己所能帮助家庭困难的孩子。从捐钱、捐物到捐“时间”,努力帮助孩子们实现微心愿。 董国福 56岁的董国福潜心研究非公党建二十年,将一个多年未发展党员的企业党组织,打造成为省“双强”党委。2016年,他响应“两学一做”号召,创新党课宣讲模式,在基层单位开讲新型党课数百场,广受好评。 韩翠菊 80岁的韩翠菊每天凌晨4时起床,拿起针线就织。除了走路、睡觉,只要一坐下来,就不停地织,哪怕生病了,躺在病床上还是在织。11年来她织了六七百件毛衣送给困难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