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焦 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1月0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跨年慈善助学活动前往云南蒙自市水田乡嘎马底村 第一次用土灶做饭,去田间干活要走5公里山路……

孩子们说“下一次还要来”

  2号体验家庭的孩子宁宁(女)和当地孩子一起在田间干活。

  □记者 胡珊

  

  去年年底,由本报和宁波市慈善总会爱心豆芽基金会、爱珂文化集团、星驰科技以及社会爱心人士发起的跨年慈善助学活动,征集了6户宁波家庭前往云南蒙自市水田乡嘎马底村,体验山区生活。这个元旦假期,6户体验家庭前往嘎马底村。原本打算让孩子在山里“吃点苦”的家长,在离开时却被孩子们告知,“下次还要来”。

  出发前南苑小学全体师生又捐了一笔善款

  这次跨年助学出发前一刻,恰逢南苑小学举行一年一度的校园义卖活动,于是校方将学生们今年义卖的部分款项,也注入这次助学资金中,准备带给嘎马底村贫困家庭的孩子。校方还委托了家委会教育议事会的2名代表一同前往,作为监督。

  其实出发前每户家庭都各有准备。得知村里的孩子最缺的是文具、书、玩具后,有的家庭带了整整一箱笔盒,每个笔盒里还放了自动铅笔、笔芯、彩笔和橡皮;有的家庭精心挑选了书籍,计划在找到合适对象后,再将家里的书籍源源不断地送过去;还有家庭明明已经准备好了给噶马底村孩子的礼物,但一路上还在不停地买买买,因为“总觉得还差点什么”。

  参加这次活动的家长想法大同小异,都觉得现在孩子的生活条件很优越,不懂什么是珍惜,不懂分享,受不得委屈,希望把孩子送到山里“吃吃苦”,让孩子体会到生活的不易,珍惜当下,不要太自我。出发前,家长们聚在一起聊教育,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大都跟自家孩子身上的各种“毛病”有关。

  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新年篝火晚会

  嘎马底村位于云南蒙自市深山,从昆明出发,需要整整一天时间才能到达。村里一共有405户、1600多人,其中只有114户脱贫,超过2/3的人处于贫困之中。据嘎马底村副主任罗永胜介绍,目前嘎马底村人均收入只有1100元左右。村委会推荐了6户比较困难的家庭,与6户体验家庭结对。

  进村后,孩子们首先要克服的是遍布骡粪的村道,虽然没人说出来,但记者看到有的孩子是踮着脚走路的。

  走进结对的村民家后,孩子们看到的基本上是这样的景象:一间三四十平方米的土坯屋,因为没有窗,房间里的光线很暗,黑乎乎的;在大部分家庭,屋里都摆着三四张床,剩下的空间里,正中间放着一个简易的小灶,小灶边是一张餐桌,显得局促而拥挤。此外,每家每户都有好几个汽油壶,是用来装水的,村里还没有通自来水,生活用水要走10多分钟的山路,牵着骡马去背。

  这次爱心豆芽基金会、爱珂文化集团、南苑小学、星驰科技公司和6户体验家庭,一共带去了整整4面包车、价值2万余元的物资。远方的客人来了,村里像过节一样热闹,晚上还专门举行了一场篝火晚会。

  晚会没有灯光,只有一堆熊熊燃烧的篝火;没有舞台,只有一个效果不是太好的音响;没有专业的演员,节目都是村民自编自演……但晚会气氛一直非常热烈,持续23点才结束。

  小手伤了七八处但没人打退堂鼓

  新年第一天,按照之前的安排,来自宁波的孩子不仅要跟着结对家庭一起吃饭,还要跟着结对家庭的孩子一起到田间劳作。

  上午8点左右,大部分体验家庭都在微信圈里晒出了早餐。在去之前,爱心豆芽基金的工作人员就给大家打过“预防针”,当地村民主要的食物是玉米面和红薯,大家要做好吃苦的准备。但从晒出的食物看,早餐都还不错,家家户户都蒸了白米饭,有的还做了三四个菜,有的餐桌上甚至还有肉。

  吃完早饭,大家跟着村民到田间劳作。头天到嘎马底村时就有人注意到,村民要在田间劳作到很晚,晚上八九点才会看到村民背着箩筐,牵着牲口,陆陆续续经过村委会门口回家。真的跟着村民到了田间,大家才明白村民们为什么那么晚才收工了。

  嘎马底村位于不知名山峰的峰顶,而耕作的农田大多位于山腰或是山脚。比如3号体验家庭结对的村民罗玉英家,有块木薯地就靠近山脚,虽然有大路通往木薯地,但因为太远,罗玉英和丈夫走的是一条几乎是直上直下的小路。

  小路是村民常年牵着骡马上上下下踩踏出来的,半边是一条近1米深的小沟,半边是嶙峋的石块组成的不规则台阶。记者跟着罗玉英夫妻翻了三四个山头,走了半个多小时,才到达当天需要耕作的木薯地。

  罗玉英夫妻这天的任务是将三四亩的木薯杆砍光,木薯地位于一块山坡上,非常陡峭,坡度接近75°。这样的坡度别说砍木薯杆,记者就连站稳都很困难,感觉一不小心就会从翻滚下去。

  从家长微信圈晒出的图片看,大家遇到的情况都比较相似。尽管家长都觉得有点危险,但感觉很新鲜的孩子们,却拿着镰刀和锄头纷纷上阵了。

  让家长们惊喜的是,孩子们的表现可圈可点。比如5号家庭的2个孩子,在走了5公里山路后,又在山坡上捡了2个小时的木薯杆。“他们在家从没干过这么重的活。”5号家庭的爸爸刘先生说。

  还有6号家庭的孩子小晨(化名),“他把村民们用骡粪和草木灰混合的肥料,一锹一锹地铲起来,用小桶装好,运到地里给香蕉苗施肥,我数了一下,施了20多棵。那肥料真的很臭,也真亏孩子能忍得住。”小晨妈妈说。

  劳作中,有的孩子小手被划伤了七八处,有的摔了好几次,但没有人半途打退堂鼓,也没有人叫苦。

  大半年没吃肉却为招待客人去买肉

  帮忙干了半天农活,大家都发现,他们好心帮忙,却是越帮越忙,反而拖累了村民干活的进度。于是大家选择提前返回村民家里,打算给村民做晚饭,好让他们一回到家就有热乎的饭菜吃。

  下午1点左右,大家陆续返回村里,记者的计步器软件显示,这半天的步数是17000多步,15公里左右,爬的楼层为200多层。

  可大家一交流才知道,当地村民很少这样早就开始做饭,而且很多时候吃的是头天的剩菜剩饭。像5号家庭结对的村民家中,已经7个月没吃过肉了。

  回想起当天的早餐,所有人都沉默了,做顿像样晚餐的欲望越发强烈。

  嘎马底村没有菜市场,想做一顿饭并不容易,转遍整个村子连一把青菜都买不到。最近的菜市场在30公里开外的水田乡,好在4号家庭有所准备,一早就借了结对家庭的摩托车出去,带回了300多元的食材,6户体验家庭每户分了一点。

  让体验家庭没想到的是,因为怕大家吃不习惯,当地结对的家庭也有所准备,有几户人家宰了自家的鸡,大家拦都没拦住。5号家庭结对的当地家庭,虽然家里7个月没吃过肉,但为了招待客人,主人当天偷偷去了趟菜市场,买了几斤猪肉回来。

  当地村民的热情让大家的心里有些难受,5号家庭并没有在对方家里吃晚饭,而是把从4号家庭那里分来的5斤猪肉提到隔壁的村民罗玉英家中,让罗玉英夫妇做好后,给对方送过去,然后自己一家人在罗玉英家解决了晚饭。“他们过得太艰苦了,要是在他们家吃晚饭,我都不知道该怎么下筷子。”5号家庭的爸爸刘先生说。

  温暖在微信朋友圈里传递

  结对的6户当地家庭,家里都有孩子在读书。孩子们上学并不容易,无论是读幼儿园,还是上小学、初中,都要到30公里外的水田乡去。读幼儿园的孩子很辛苦,每天天刚露出一丝亮光,大人就要骑摩托车花半小时把孩子送到学校。农忙时,实在顾不上送孩子,只有咬着牙,花10元钱叫一辆摩托车把孩子送去。

  由于路途遥远,许多读书的孩子需要在学校吃住,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罗玉英的大女儿今年16岁,原先在水田乡中学读书,但因为每个月需要几百元的生活费,家里实在负担不起,最终只能放弃学业,回家务农;二女儿今年13岁,在水田乡中学读初二,成绩不错,家里每个星期给她50元生活费,但能供到什么时候,罗玉英夫妻并不确定。

  知道上学不易,村里的孩子都非常懂事,课余时间帮家里分担了大量家务,比如照看弟弟妹妹、做饭、洗衣。

  这次体验一共是一天半时间,有家庭把体验的经过晒到朋友圈,立刻在朋友圈引发共鸣。

  6户家庭在前往嘎马底村前,或多或少都有助学的打算,在朋友圈扩散助学经历后,立刻有人通过朋友圈联系上体验家庭,表示也想加入助学活动,并将助学款通过微信发了过来。

  1月2日,助学、体验活动结束。住在山村,没有地方洗澡,吃的食物都很辣,但出乎家长们意料的是,大部分孩子都觉得“过得很有意思,时间太短,下次还想再来”。家长们也表示,这样的活动还可以多组织几次,最好家长们也别跟着,就让孩子们完全独立地进行体验。

  记者从慈善总会爱心豆芽基金会得知,类似活动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会经常举办,为的是让更多的孩子在助人同时,体会到珍惜、感恩、回报等这些课堂上难以学到的品质。同时,2017年爱心豆芽基金会将全新升级至“星星与豆芽”版本,欢迎更多的小朋友加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