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严勇杰 绘 |
□记者 李臻 通讯员 顾文成 孩子从幼儿园回家,哭诉说被同学打了,还流了鼻血;给宝宝洗澡,发现小手臂上有一排小牙印,问了孩子说是被同学咬的…… 有家长为培养孩子“狼性”,直接告诉孩子要“打回去”;也有家长认为是孩子之间的小事,一笑置之;也有家长马上拿起电话,气急败坏地和对方家长去交涉…… 昨日,教育现代化与宁波学前教育创新发展理论研讨会在宁波教育学院举行,我市上百位幼教专家提交了学前教育方面的220余篇论文,而其中有篇名为《在园长妈妈“家”里成长》的论文引起记者注意,内容涉及儿童的成长教育,其中包括儿童冲突的处理。记者当场咨询了多位教育专家,请教家长该如何正确处理儿童之间的冲突问题。 案例一 管不好的“歪吃芋艿头” 更需要帮助学会处理冲突 在去年新学期伊始,闻裕顺幼儿园老师陈延文发现了园里小男孩小鹏(化名)很特别,有一次班里包括他在内的三个小男孩被老师罚站,只有他毫不在意,反而说:“站着就站着好了,又不是第一次!”一看就是一个“歪吃芋艿头”。 小鹏和小朋友间关系特别紧张,有打别人也有被别人打,攻击性行为多、不善与同伴相处,不会结交朋友维持友谊,因此一直处于不被同伴和老师认同的尴尬环境中。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容易引起冲突的孩子。 经过与小鹏奶奶交流,了解到他父母离异,父亲基本不管,母亲没有联系,平时以奶奶抚养为主,而且老人文化程度低,家教方式相对粗暴,以打骂为主。 在此后一年中,陈延文围绕着小鹏开展了成长教育,组建了“园长妈妈的家”,帮助小鹏正确处理了冲突,寻找友谊,让孩子最终融入集体成为受欢迎的小朋友。 儿童世界里无法避免大大小小的人际冲突:不小心的身体碰撞、争抢玩具或图书、玩游戏时意见不一致、合作不协调等都是常见的。陈老师认为,儿童之间发生冲突时,教师不要急着去当灭火器和调解员,而是可以先冷处理,大班的儿童能意识到冲突会使双方不好受,甚至受到伤害,他们也会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去避免冲突。一旦发生冲突,教师应知道儿童学习去想办法解决冲突和矛盾。 此外,教师可以开展一些“结交朋友,维系友谊”系列主题活动,引入相关的课程,来帮助儿童学习维系友谊、解决和朋友的冲突。 案例二 孩子眼泪汪汪哭诉告状 家长出头前先听听孩子的意思 “幼儿园小朋友之间起冲突,在中班阶段特别明显。”宁波市市级机关第二幼儿园园长李尔告诉记者,原因在于小班的孩子能力有限,还不能达到互相冲突的程度,“而中班的孩子社会交往范围广了,和小朋友们交往相处的机会更多。” 遇到孩子回家哭诉,家长该怎么办?李尔认为首先家长要了解具体情况,“可以和老师主动沟通,了解事情的原因、经过。” 这时候,家长就要具体分析情况,“如果是孩子之间发生的小冲突,家长们要从孩子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理解,千万不要焦虑,认为自家的孩子被欺负、受委屈了。或许,孩子前一刻吵架,但后一刻就成了朋友,而家长反而为此耿耿于怀,那完全没必要。” 她说到一个例子,有一次班里有个女孩眼泪汪汪地告状,说在做“过家家”游戏时,另一个女孩总是扮演妈妈,而自己总是做姐姐,“也许我们成人的角度会这么想,做‘妈妈’的这个孩子游戏机会多,占主导地位,做‘姐姐’的女孩肯定委屈了,被忽视了。” 李尔拉起另一个小女孩的手,温柔地问:“你为什么一直做‘妈妈’啊?”哪知这个孩子回答说:“因为她没说要做‘妈妈’啊!”还转头说:“现在你来做‘妈妈’好了。”结果两个孩子高高兴兴拉起手,继续做角色扮演游戏了。 “其实,孩子哭诉很多时候是一种表达,家长要学会聆听孩子背后的意思,而不要以成人的标准急着为孩子出头。” 观点 孩子在幼儿园被打 有的主张还手有的忍让 的确,小朋友们在冲突时,也有可能争吵升级,互相之间推推搡搡,尤其是小男孩之间甚至拳打脚踢。 李尔说:“过去我们的教育可能会让孩子要友爱,学会忍让。但是现在的教育,我们首先是要教孩子保护好自己不要受伤,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家长对于冲突也不能一味认为是无所谓的事情。” 遇到这种比较严重的冲突,孩子来哭诉时,爸爸妈妈先可以搂着孩子,从肢体语言上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小朋友会感受到家长的保护,情绪可以达到稳定。” 但是,专家并不赞同某些“狼爸虎妈”的处理方式,“也许有某些家长,看到孩子流血了,会特别心疼。这时会和孩子说:打回去!但这是不可取的。” “这时家长可以和老师沟通,也可以和对方家长沟通,先具体了解情况。现在的家长普遍素质比较高,相信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处理得好,家长之间反而会成为朋友呢。”李尔说。 专家建议 冲突可以成为教育契机 让孩子学会和人怎么相处 宁波教育学院科研处专家徐晓虹,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儿童冲突行为,每个孩子有天性的差异,有些温柔有些急躁,同时男孩女孩的心理也有很大差别。“因此,不同性格、不同性别的人在一起难免会有磕磕碰碰。而且学龄前儿童心智不成熟,不会为他人着想,也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儿童之间发生冲突是正常的。” 家长要意识到:冲突并不可怕,而是应该看怎么处理。徐晓红建议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别人。其实以暴制暴解决不了问题,而是应该把伤害事件当成一次教育的契机,这是孩子自我成长经历的表现,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让孩子学会宽容,学会礼貌,学会和人怎么相处。 此外,打人的孩子,家长千万不要觉得“自己的孩子能干”,这个时候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错误,要引导他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要在公开场合向受伤的孩子道歉。只有这样,孩子长大了才不会无法无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