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羽化的蜻蜓还不会飞,站在我女儿手上。 |
|
正在鸣叫的弹琴蛙。 |
|
读小学5年级时,航航在四明山里观鸟。 |
□张海华 我常说,我的女儿是“放养”的。 多年来,我与妻子观点一致,不让她读任何课外的学习班。每到节假日,就鼓励孩子跟我一起到野外,哪怕只是随便逛逛。 我热爱生态摄影与自然观察已有10余年。女儿航航现在读初三,她成长的这些年,也正是我这个做父亲的疯狂迷恋上野外生涯的岁月。 她读小学的时候,我就尝试着带她去野外观鸟。后来,越发“胆大包天”,居然带着她进山溯溪夜拍,与各种蛙、蛇“亲密接触”,甚至到西双版纳旅游,带着她去夜探热带雨林。 博物旅行,古老又新锐 大家都知道,博物学在中西方都有很久远的历史。孔子云:读《诗经》,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里的很多歌谣来自民间,那些“草根诗人”对于身边动植物的描述与吟唱,本身就是很好的博物观察内容。因此,后世之人学习《诗经》,可以从中学到不少有关动植物的知识。明代《徐霞客游记》,也可以说是一部有关“博物旅行”的专业著作。 19世纪,西方的博物学发展最为光彩夺目。无数博物学家来到世界各地进行探险,采集、描述了大量动植物标本,撰写了大量著作。 到了当代,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博物学逐渐衰落。但是,急剧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也催生了更多人对回归乡土、亲近自然的渴望,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在业余时间离开钢筋水泥的都市森林,去乡野之间享受蓝天、欣赏野花、看看鸟儿听听蛙鸣。 在台湾地区,最近十几年来,自然观察活动已成为一种时尚,有专门的荒野保护协会,经常带队指导市民广泛开展自然观察活动。在中国大陆,博物旅行这一理念在大众眼里还是一种相当新锐的提法。但不可否认,了解、喜欢博物旅行的人越来越多。前些年,美国著名的自然观察家、艺术家和教育家克莱尔和查尔斯,他们出版的《笔记大自然》一书在中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近年来,喜欢自然摄影的人士在国内越来越多,大自然平素不为人知的美丽通过摄影师的镜头得到了展现,同时也鼓励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去深入地了解大自然。 带女儿一起“疯” 女儿从小耳濡目染,常跟我去野外一起“疯”,因此她的丰富经历常让她的同学羡慕不已。在她读小学时,我给她买了专业的观鸟双筒望远镜。一年早春,我带她到四明山观鸟,那天的目标鸟种是短尾鸦雀(这种鸟是我于2008年发现的浙江鸟类新分布记录,非常少见)。那天,我俩在山坡上慢慢转悠,看到了大山雀、黄腹山雀、领雀嘴鹎等近10种常见鸟儿,但始终未见短尾鸦雀的踪影。后来,我忽然听到了一阵细碎的鸟鸣声,同时还伴随着“毕毕剥剥”啄竹子的声音———没错,那就是短尾鸦雀! 我马上示意航航安静,先悄悄举起望远镜观察鸟儿们的动向。它们就在竹林深处觅食,从一丛竹子飞到另一丛竹子。凭经验,我们先走到前方一片竹子那里等着。果然,没多久,短尾鸦雀们就向我们迎面飞来,肆无忌惮地在我们面前跳跃、啄食,我们简直不需要望远镜,光靠肉眼就能近距离看了个爽! 2013年夏天的一个周六,才11岁的女儿执意要跟我及朋友一起去山中夜拍,我拗不过她,只好答应了。那天晚上,我们驱车五十多公里,来到宁波奉化溪口镇的山里。换上高帮雨靴,戴上高亮头灯,航航一踏入溪流,就高兴地喊道:“夜间科考开始啦!”我们溯溪而上,沿途看到了天台粗皮蛙、花臭蛙、黑斑侧褶蛙等好多蛙。在溪边的一块大石头上,航航看到了一条大蛇留下的蛇蜕,就蹲下来仔细查看。没过多久,她就喊了起来:“有蛇!有蛇!我差一点踩到它了!”我扭头一看,原来是一条无毒的火赤链蛇刚好从她脚边经过,很快逃进了草丛。 沿着溪流走了一公里多,我们都有点累了。这时,我忽然听到一阵“给!给!”的蛙鸣声。我对女儿说:“奇怪,这蛙声我以前从来没有听到过!不知道是什么蛙。”航航也仔细倾听了一会,忽然叫了起来:“是弹琴蛙!弹琴蛙!我前几天翻过台湾蛙类的书,书上说弹琴蛙的叫声就是‘给!给!’,很标准的普通话发音!”是啊,我怎么没想到!于是,我们一起循声爬上溪流的陡岸,最后在溪边一个小果园的水沟里找到了这只蛙,还真的是弹琴蛙!这是我第一次在野外见到这种蛙。 全家总动员 2014年暑期,我们全家总动员,去西双版纳博物旅行。赶到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所在的勐仑镇的当天晚上,我们就和当地的朋友一起来到一片热带雨林。 走过横跨溪流的已经有点破烂的吊桥,刚进入林中小路,航航就说:“看,有只鸟儿在睡觉!”大家都抬头,果见一只黑头鹎停在很低的树枝上歇息。我们的说话声惊动了它,一开始它还懵懵懂懂,搞不清楚状况,后来才感觉不妙,随即飞走了。接下去,我们在小路两旁接连见到了十几条竹叶青蛇,简直可以用“三步一哨,五步一岗”来形容。到2016年年初才知道,那次拍的竹叶青蛇,是坡普竹叶青,还是2015年确认的中国蛇类分布新记录呢! 慢慢行走,具有极好伪装色的绿鬣蜥、刚逮住了一只泽陆蛙的大蜘蛛、各种色彩艳丽的蛾子、溪流边的蛙类……一一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我女儿成了我的灯光助理,她帮我拿着一只被无线引闪的闪光灯,配合我的镜头给拍摄对象补光。 渐近午夜,我们开始返回,在退出雨林来到吊桥边的时候,大家特意关闭了头灯、手电等所有灯光,静静体会这犹如原始洪荒时代的黑夜。此时,星斗满天,山风阵阵,脚下是奔腾的潺潺溪流,水声、蛙鸣、虫鸣合奏出最纯朴的音乐。 除了观鸟、夜拍,自从我开始关注野花之后,我家的博物旅行自然就又多了野外赏花这个项目。2015年的清明假期,我们一家三口,跟随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几位熟悉植物的“大神”,冒着蒙蒙细雨,一起进入浙江台州括苍山的一条非常幽深的峡谷,当天拍到了好几种珍稀兰花。 前几天,国内一家青少年科普杂志跟我取得联系,约我和女儿一起做“自然笔记”的专栏作者:从2017年2月开始,每月一期,我写文章,女儿负责画插画。真的好开心,因为对于我们父女来说,博物旅行有了新的开始,也有了新的意义———因为从此有了更好的分享平台。说不定,今后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去展开自然观察,踏上美妙的博物旅行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