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救小组正在转运救护病人。 |
□记者 孙美星 通讯员 葛琳 文/摄 小小的救护车,装着生老病死,装着人生百态,也装着急救人员的青春和梦想。冬季心脑血管疾病多发,救护车出车频率较高。昨天,记者跟随宁波市急救中心2号车,体验了一个急救小组的日常工作。 “一医一驾一担”,组成一个急救小组 昨天早上8点半,在宁波大学附属医院2号楼2楼的一个小房间里,急救医生李常路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所在的急救站,是宁波主城区8个急救站点之一,也是最繁忙的站点之一。 急救站里的空间不大,一台供医生书写病历的电脑,靠墙几个大柜子,再加三张值班床,把房间挤得满满当当。急救医生李常路、驾驶员褚雷军、担架员王虎宗,这“一医一驾一担”的组合,构成了一个急救小组。 “其实理想的急救人员配备,最好还能有个护士。但现在急救岗位都缺人,只能这样了。”今年36岁的李常路,已经有12年的急救工作经历。 等待急救任务的时候,三个人坐在各自的床铺上,有的发呆,有的看看手机,有的盯着墙上的电视。看似悠闲的时光,其实随时会被对讲机里的指令打破。 记者刚接听完一个电话,只见刚才还在床上歇着的三人突然快速跳起来,冲出门外,急救站里瞬间只剩记者一人。记者急忙跟着跑出门外时,冲在最前面的驾驶员已经转过了楼梯的拐角。 “什么情况?有任务吗?” “对,有位老人昏迷了,在怡康院!” 记者跟着一路跑下楼坐上救护车。有十几年驾龄的褚雷军立刻发动汽车,拉响急救铃。 此时交通早高峰已过,一路顺畅。10分钟后,2号救护车到达怡康院。 这里需要救护的是一位70岁的老人,大约20分钟前突然昏迷抽搐。因为有电梯,再加上养老院工作人员的配合,老人很快被送上救护车。 急救组三人各司其职。驾驶员拉响警铃继续疾驰。李常路在经过简单的病情评估后,在担架员的辅助下,迅速给老人做了吸氧、心电监护、测量血压等各项急救措施,并时刻关注老人的变化,保持生命体征的平稳。 救护车里的空间逼仄又封闭,在疾驰的车上进行各种救护操作,考验着急救工作人员的手上功夫,李常路的操作熟练又准确。 老人被送往最近的李惠利医院。车开到彩虹南路上,眼看着距离医院门口只有一两百米,救护车却被堵在了车流中间, 一声紧似一声的警铃并没能改变前后车辆的行车状态。“现在的救护车真不好开,高峰期车多难走,有时候行人和车辆都不会让。”褚雷军说,有时候车上有重病人,抢救必须争分夺秒,但看着前面车子堵成长龙,再着急也没有办法。 “常有患者家属抱怨我们来得慢,其实我们也没办法,想快也快不了啊。”褚雷军说。 把老人送到医院急诊科,与急诊医生完成交接后,三人救护小组返回了急救点。 去年的年夜饭是两个包子 “我们这行又苦又累,收入也不高,难留住人。”李常路2004年从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就在宁波市急救中心工作。在一辆救护车上,李常路既是医生,又是护士,还要搭把手抬担架。 工作12年来,李常路说身边转岗或调走的同事至少有三四十个。不过他觉得急救工作总要有人来干,而且急救岗位的待遇也在逐渐提高,他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 中午12点半,去颐乐园救护一位发热咳嗽的老人;下午3点,在白沙公园附近的工地救护一位腰部受伤的工人;下午接110通知,去江东北路一个工地现场,救治两个打架受伤的人……昨天一个白班,急救小组一共出车4次,没有遇到特别危重的病人。 李常路说,他们白班的时候最多出车七八趟,而轮到晚班,最多的时候要出车十七八趟,整夜不合眼是常有的事情。昨天算得上是入冬以来他们最“清闲”的一个白班。 一天白班,一天晚班,再加一到两天的休息,急救工作的作息没有节假日的概念。李常路说,他至少在工作岗位上度过了4个除夕夜。最难忘的是去年除夕,他们送一个气管异物的患儿转院去上海,完成任务已经是晚上7点多,3个人在上海街头的便利店每人买了两个包子当年夜饭,然后连夜赶回工作岗位。 担架员王虎宗上岗才两个月,就已经体会到了这个岗位的辛苦。“我碰到体重最重的病人将近200斤,抬着下六楼,手都会发抖。碰到‘老酒保’,还要挨打,你还得没脾气。” 不过李常路说,工作也会带给他们成就感,“通过努力成功挽救一条生命的时候,大家都会感到很幸福。”几个月前的一个晚上,李常路他们接到洪塘一个急救任务,一名30多岁的患者酒后失去意识,需要救助。救护车和送患者的车在路上相遇了,李常路他们赶紧在路灯下对已经没有心跳和呼吸的患者进行急救,经过20多分钟的努力,患者恢复了心跳和呼吸,后被送入医院。这让大家兴奋了好一阵子。 急救工作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120被誉为“生命热线”,急救人员肩负着随时拯救生命的重任。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工作岗位又苦又累,晋升空间有限,且待遇也不高,宁波市急救中心长期面临人才紧缺的状况。 宁波市急救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中心不仅承担主城区日常的院前急救,还负责110紧急联动救助服务、应急救援、重大活动保障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此外,还承担着宁波市民转院到上海、杭州等周边城市的跨区域救护任务。 目前宁波市急救中心的急救人员,仅靠自有人员远远不够。从2012年4月开始,宁波各大医院都会定期派遣轮转的临床医生来参与院前医疗急救工作,每批工作4个月。 由于一线急救医生人员紧张,宁波市急救中心的不少管理人员也承担着一线值班的任务。像李常路,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江北急救分中心的主任,承担着整个分中心3个急救站点的管理工作。 呼啸而过的救护车,以最快的速度连接起患者和医院之间的距离。奋斗在救护车上的工作人员,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