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爱红 遇见陈水琴时,她和徒弟的杭绣作品正在宁波117艺术中心展出,一件件镶在镜框里的杭绣作品栩栩如生:小猫的眼睛通透如水,小狗的毛发蓬松柔软,让人忍不住想去抚摸一下……娴雅的面容、温软的话语,70岁的陈水琴身着一袭长袍缓缓走来,举手投足温婉从容。青少年时期刻苦学艺,中年后载誉无数,晚年热心培养杭绣新人,陈水琴用针线绣出了多彩人生。 人 物 名片: 陈水琴,1946年生于杭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杭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72年,她绣出第一件杭绣双面绣作品。1981年,创作双面异色绣,随后又创作了双面三异绣。精通动物、人物、花鸟和风景等题材的刺绣,曾赴日本、德国、俄罗斯、西班牙、荷兰等国家及台湾地区进行刺绣艺术表演,创作的作品曾数十次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并被多家博物馆收藏。日前,“水韵琴丝”陈水琴作品展在宁波117艺术中心举行。 校长惜才,农家女完成学业 陈水琴出生在杭州东郊的农家,家中有8个兄弟姐妹,她排行老大。那个年代的女孩子多少会点女红,奶奶和母亲都是乡间的裁缝,在家庭的影响下,陈水琴也绣过一些简单的绣品。1960年,小学毕业后陈水琴接到了杭州工艺美术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入学后,陈水琴系统地学习了国画、素描、书法等课程。她在学校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每门功课都名列前茅。受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1961年,按照政策规定,陈水琴从杭州郊区迁到杭州市区的户口要回原籍并中断学业,但惜才的校长赵淇铨不忍让勤奋的陈水琴退学,顶着压力将她留了下来。过年时,赵校长还特意到陈水琴家去家访。多年来,陈水琴一直感恩赵校长,如果没有他,她可能永远只是一名乡村裁缝而不是今天的杭绣大师。 打了三年的基础后,因为成绩优异,陈水琴被派到苏州刺绣研究所实习,跟随苏绣名家王祖识学习动物刺绣。最后一学期,学生们回到学校,开始设计自己的毕业作品。陈水琴的毕业作品绣的是大小两只猫,从设计、绘图到完工,整整花了一个学期,她的毕业论文获评全校第一,毕业作品也被学校当作优秀作品留了下来。 向名家学习,绣猫绣出了神韵 纵观陈水琴的作品,可以发现以猫为题材的作品占了绝大部分。陈水琴为何如此钟爱猫?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画猫闻名全国的北京画家曹克家先生曾应邀到苏州刺绣研究所,与绣工共同观察猫的习性、动态,研究绣猫的要领,陈水琴在苏州刺绣研究所实习期间有幸得到了曹先生的指点。 毕业后,陈水琴到杭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曹先生也为杭州工艺美术所进行创作,他鼓励陈水琴像他画猫一样绣好猫。在绣猫的过程中,传统刺绣针法太规范,无法表现猫毛特有的质感,陈水琴开始思考和创新针法,她在互套针法的基础上吸收了乱针的针法,创新了交叉套针技法,让猫毛有了蓬松感,并达到两面一致的效果。1972年,她创作了双面绣《克家猫》,它是陈水琴和曹老师珠联璧合的作品,曹老师设计底稿,她刺绣。曹先生画猫,每笔上下左右衔接,每一笔都从上一笔中画出来,下边笔画的起笔压着上边的笔画,由浅而深地把颜色画上去,画出来的猫形神兼备。陈水琴以布为纸,以针为笔,用粗线打底,用细线施毛,先绣肉再绣毛,绣出了猫毛的层次感。在用针的时候,她上面绣一针,下面反过来再绣一针,成功绣出了双面绣。这是杭绣历史上的第一件双面绣作品,当年被选送到国外展出。 多年来,猫一直是陈水琴喜欢表现的主题。曹克家先生认为猫的动与静取决于眼睛,因为猫的精神完全集中在双眼之中。即便是画猫的背影,也要意识到其目光所在,考虑猫注视着哪里。曹先生无论画什么颜色的猫眼,都考虑到瞳孔迎光处一小小白点以表示光线。猫眼晶莹通透,有如水波一样。艺术是相通的,陈水琴绣猫也讲究“点睛”。她绣《凝视》中的猫,用丝线顺时针绕着绣猫眼,外圈为黄,中圈蓝绿,内圈绣黑,黑中点上了白,猫眼也通透如水。 出国表演,征服了各国观众 改革开放后,浙江省和日本静冈县结为友好省份。1982年,浙江省政府组织工艺美术能手到静冈县展示中华绝活。杭绣、台绣、喷水鱼洗、西泠印社图章刻制、书画、东阳木雕等手工艺第一次走出国门,作为杭绣能手的陈水琴被选中前往静冈。 她在日本静冈县进行刺绣表演,20多天中有近8万人争相目睹了“奇观”:陈水琴在绣金鱼吐出的一串串水泡时,一根丝绒一劈再劈,劈出100多缕,穿进针眼的那一缕细丝若有若无,肉眼难见。凭着超群的技巧和对画面的把握,陈水琴在薄如蝉翼的绢面上绣出一圈圈晶莹的水泡。有位老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恳请陈水琴把穿上细线的针给他收藏。回国前,陈水琴把另一件作品《绶带鸟》留在了静冈县博物馆。 1985年,作为浙江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贸易组的成员,陈水琴应当时欧洲最大的游乐场———联邦德国布吕尔市“梦幻世界”之邀,去联邦德国进行刺绣表演。到了德国后,邀请方临时“出题”,让擅长绣动物的陈水琴为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绣一幅肖像。这是陈水琴第一次绣人物像,她反复看了总统的照片,然后进行了构思。在绣之前,联邦德国的《电视月刊》报道了中国绣工要为总统绣像的消息和照片,欧洲各国的参观者纷至沓来,每天不下两万人。为了让游客一饱眼福,“梦幻世界”游乐场特地在陈水琴工作场地的顶端装上了一快大镜子,让过往行人都能一睹她的精湛表演。绣眼睛和头发是陈水琴最擅长的,最有难度的是绣鼻子,要考虑光影效果,精益求精的陈水琴在这个部位返工了6次才绣出了自己最满意的鼻子。经过长时间的全身心投入,总统肖像终于绣好了。绣像上的魏茨泽克面色红润,目光炯炯有神,银发丝缕毕现,比照片上的还要传神。欧洲的观众惊叹不已,有些游客甚至请求摸摸陈水琴的手,看看这是一双怎样神奇的手。总统本人看了绣像后也非常高兴,并收藏了这幅绣像。 退而不休 晚年热心传帮带徒 1990年,杭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改制后,陈水琴出任天工艺苑绣品研究所所长。在担任所长期间,她绣出了很多优秀作品。1999年,55岁的陈水琴退休了,但她对杭绣有一份无法割舍的情怀,她在当年创建了杭州陈水琴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退而不休继续进行创作。2006年,她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称号。 都说传统的东西不能丢,但现在真正能坐下来一针一线绣的人越来越少了。陈水琴说,当初和她一起学刺绣的三十多位同学,后来只剩下两三人还在刺绣。早年跟随她学刺绣的二十多个学生,到2011年时也只剩下金家虹、余知音和王晨云3人。杭绣的传承需要年轻一代的参与,2012年9月,杭州市推出“工艺与民间艺术薪火传承计划———工艺美术大师带徒学艺”活动,陈水琴和另外4位工艺美术大师一起在全国范围招收徒弟。 现在,陈水琴带了十多个徒弟,这些徒弟都是年轻人。除了周一闭馆时间外,每天一早她就到位于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里的工作室开始一天的工作。有时候如果要赶制作品,她会一直绣到晚上七八点才回家。 在“水韵琴丝”陈水琴师徒作品展开展期间,还举行了陈水琴杭绣作品研讨会。在研讨会上,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唐克美女士评价陈水琴是德艺双馨的刺绣艺术家,在传承、创新和发展杭绣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两个方面的成就:一方面是她自己的艺术成就;另一方面,是她培养了两代新秀,重教严教,学生出类拔萃。她的学生中,已有两人成为省工艺美术大师、3人成为市工艺美术大师,6人成为薪火传承的传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