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张照片很珍贵的,你看看,上面我穿着潜水服是不是很神气?”近日,74岁的王惠祥老人给《宁波老年》送来一张拍摄于50多年前的老照片(右图),照片上,年轻时的王惠祥英姿勃勃。说到照片背后的故事,王惠祥不时重复的一句话是:“我们潜水员啊,真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记者 蒋继斌 实习生 杨驭心 一步之遥的飞行员梦想 王惠祥1962年入伍,进入铁道兵潜水队,成为一名潜水员。实际上,他一度距离飞行员只有一步之遥。老人告诉记者,1960年,空军在宁波的初高中学生中“招飞”,他报名参加,“当时宁波初选是10个名额,我体检通过进入了10人大名单。然后到省里去继续筛选,选3个人,我还是在里面。”王惠祥的飞行员梦想越来越接近,然而,在政审时他的家庭成员有些情况,等王惠祥家里处理好之后,飞行学校已经开学,他报到太晚,当年无法录取了。不过,飞行学校对王惠祥各方面条件都比较满意,提出可以让他留校培训一年,但王惠祥家里条件困难,他又是家中长子,只能忍痛回家帮助父母一起承担养家的责任。 惴惴不安的单独体检 1962年,王惠祥又报名参军,这一次,他顺利入伍开始了新兵训练。在杭州训练差不多一个星期,有一天,几位军人现场观摩新兵训练,随即,王惠祥被通知到连部再次体检。“我心里一下子哒哒动了,怎么回事,又出岔子了?”王惠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心有余悸,“那时候入伍很光荣的,我的亲戚都拿着鸡蛋来祝贺过。当时物资很贫乏,你想想我的入伍通知书上还写着‘凭此通知可购买肥皂一块’,鸡蛋就更精贵了。要是被退回来,那可怎么办啊?” 提心吊胆了一整天,王惠祥终于得到消息:来体检的是铁道兵潜水队,他已经被潜水队录取了。“阿拉宁波人把潜水员叫‘水底工’,我小时候下河都要被父母打的,所以连游泳都不会,怎么能做‘水底工’呢?”王惠祥笑着说。心里一直打着鼓,王惠祥和其他被选中的战友从杭州去了金华,他说,当时最高兴的是金华距离家乡很近。 高标准的伙食成为典型 进入潜水队的第一天,欢迎新兵的聚餐给王惠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太丰盛了,跟结婚办酒一样,我第一次吃到这么多的菜。”实际上,平时的伙食,潜水员的标准也非常高,据王惠祥介绍,当时他们按照飞行员二类的标准发放伙食费,每天为7.5元,而最高的飞行员每天是9.5元。 在写回家的信中,王惠祥兴高采烈地描述了自己的幸福生活。他母亲不相信,以为儿子是在宽慰自己,特意请假到金华看望他,结果发现儿子所言不假。他母亲高兴极了,回到家逢人就说,结果还成为了征兵时的典型,给其他的新兵做报告。“为什么潜水队生活标准这么高,后来我就深深体会到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啊。”王惠祥说。 远赴东北的实战经历 在金华训练,第一次下水在婺江。“虽然理论知识学了很多,老兵们也一直手把手示范,但心里还是很害怕。”从江里转到当地的水库,水越来越深,潜水时鱼从眼前游过的情景历历在目。王惠祥说,有一名新兵原本要下潜到30米的深度,但到20米时,由于无法克服内心的恐惧,拼命浮了上来,因此被淘汰。 1963年,当时东北局势紧张,国家准备在黑龙江修筑战备公路和铁路,潜水队被调遣到了伊春,开始了真正的实战。“我们到东北正是冬天,为什么选在这个季节?因为河流都结冰了,可以跑10轮大卡,河就跟道路一样,运输很方便。”王惠祥说,“东北的冬天多少冷了,撒尿都是一边撒一边结冰。” 除了严酷的天气,水情不明更是最大的威胁。铁道兵准备在当地一条河流上架设三座桥梁,潜水员作为工程师的“眼睛”,要先下到河里摸清水底的状况。水面结着厚厚的冰,水下能见度为零,潜水员砸开一个冰窟窿下水,一点点用手摸,摸遍之后上来给工程师描述绘图。其中的辛苦,王惠祥很难用文字表达,只是反复感慨:“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啊!” 有一次出水后,王惠祥坐在冰块上休息,工程队一位名叫马加斌的指导员招呼他:“小鬼,给你拍张照。”于是,就有了这样珍贵的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