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文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1月22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强大脑”不敌人工智能,专家表示:

人机共同进步才有更多社会意义

    前晚,在江苏卫视《最强大脑》“人机大战”的关键一局中,被称为“鬼才之眼”的传奇选手王昱珩不败金身告破,以0比2负于人工智能。这一结果不仅令电视机前的观众期待落空,名人堂的最强大脑们也士气低落。

    王昱珩上场之前,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战绩是一负一平,最后一关只能冒险取胜,所以他选择铤而走险,主动提高了难度。王昱珩的失利,宣告了人工智能直接进入“脑王争霸赛”。面对自己在《最强大脑》上的首次滑铁卢,王昱珩显得有些失落,他表示:“我可能一开始运气太好,太乐观了。”评委刘国梁则认为:“他输在选择上,但选择不能重来。”

    经过三轮比拼,这场中国电视史上“人机大战”首秀,也暂时落下了帷幕。人工智能完胜人类的势头让不少观众产生了一些担忧:“人工智能发展得这么迅速,是不是会有彻底取代人类的一天?”对此,《最强大脑》科学总顾问刘嘉教授表示,每一次人机的切磋,无论输赢都有重大的意义。“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同台演习,就是为了让观众了解一下,人工智能究竟发展到什么样的地步了,在未来的发展中,人和机器如何来共同进化,如何让机器更好地帮助人类。”

    作为人工智能研发行业中顶尖的技术人员,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博士就“人机大战”的社会意义给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对于我们这些人工智能的设计者来说,参与‘人机大战’,就是要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让它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而我们的目的是造福人类,就像王昱珩可以依靠人脸识别帮助警方破案一样,人工智能经过发展同样也可以用来寻找失踪儿童。人机共同进步,才具有更多的社会意义。”本报综合报道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