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于1949年的军装照 |
“诲人一甲子,半生寄国学”的瓜饭楼主冯其庸,昨日中午12时18分在北京潞河医院安详离世,享年93岁。 冯其庸,名迟,字其庸,号宽堂,1924年2月生于江苏无锡县前洲镇,是我国著名文史专家、红学家。 冯老童年时,家里常常无米下锅,一些好心人送来了南瓜。因此冯老一直喜欢南瓜,在他的书桌上,常年摆放着南瓜,读书间歇,抬头就能看到。他的书斋号为“瓜饭楼”,为的就是纪念“以瓜当饭”的岁月。 冯老以研究《红楼梦》著名于世,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论庚辰本》《梦边集》《漱石集》《秋风集》等专著二十余种,并主编《红楼梦》新校注本、《红楼梦大词典》、《中华艺术百科大辞典》等书。 冯其庸还研究中国文化史,在古代文学史、戏曲史、艺术史等方面做出了成就,著有考证丝绸之路的大型摄影图册《瀚海劫尘》等。他还擅于书法和绘画。□记者 陈晓旻 曾为宁波市新闻文化中心和梁祝文化园题词 在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大楼朝南的位置,题写着一行刚劲有力的大字:宁波市新闻文化中心。这是冯其庸的题词。 当时,冯其庸应邀来宁波日报社作讲座,曾任宁波日报副刊部副主任的谢善实对此印象深刻。“我们以为他会讲红学,没想到他的思路很超前,给我们讲了大西北的文化。现在想来,正好迎合了时下国家提倡的‘一带一路’。当时我问他为什么讲大西北,他说国家要准备开发大西北,学者当然应该要带头去了解和考察西部的文化和资源。” 谢善实还陪同冯其庸到宁波周边景点看看。冯其庸日常是个不善言辞的人,多数时候会礼貌地点头表示赞同,似乎总是自己在思考着什么。到了奉化溪口,年事已高的冯老想在千丈岩拍照留影,在悬崖边探出身体摆出拍照的姿势,把一边的谢善实吓了一跳,赶紧从背后抱住冯老的腰,一边用自己的手勾住大树。 回到报社后,冯其庸和报业集团的书画名家周律之、何业琦等交流了书画的心得。看到何业琦画的老虎,冯老很有体会地说,老虎的尾巴一定得点个黑色墨点,才显得老虎有生机有威力。 在宁波梁祝文化园,也有冯其庸的题词。梁祝文化研究者周静书告诉记者,冯老的题词是“梁祝文化源远流长”,这是2003年左右通过傅璇琮的助手辗转而得的。据周静书回忆,当时冯老爽快地答应了,因为冯老对梁祝文化也很有研究,曾经在一次到访宁波梁祝文化园时评价说:这反映了当地的民俗。 此外,冯其庸还应邀和冯骥才、陈丹晨、余秋雨一起成为宁波《文学港》杂志的顾问。看得出来,他很关心宁波文化。 红学领域的成就最为人所知 冯其庸是一个成就全面的大家。他在红学领域的成就,是最为人所知的。 本月19日,冯其庸50年前手抄的《瓜饭楼抄庚辰本石头记》刚刚由青岛出版社出版。《石头记》清代抄本有十几种,其中一个版本名为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一版本年代较早,文字也最为完整,保留了曹雪芹《红楼梦》原著及脂砚斋批语两千多条,极为珍贵。冯其庸担心这一抄本在“文革”中被损毁,故而严格按照原本格式,耗费7个月时间逐字逐句抄了一遍。 冯其庸认为,在红学领域,“家世研究和抄本研究是两大前提。不了解曹雪芹的家世和他自身的遭遇,就无法理解他的这部书;不研究《红楼梦》的早期抄本,不确切掌握曹雪芹的文字,就无法对曹雪芹的思想和艺术作出切实的评价。”冯其庸对于《红楼梦》版本,尤其是抄本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石头记脂本研究》一书中。书中不仅有对《红楼梦》复杂的版本系统缜密细致的探析,还讲述了一些珍贵版本的来龙去脉,例如己卯本散失部分的发现、列宁格勒藏本(现一般称俄罗斯圣彼得堡藏本)通过影印方式“回归”祖国的经过等等。 考察发现玄奘取经回国的山口古道 除红学研究之外,冯其庸先生的工作还涉及历史、国学、文学艺术、考古、文物鉴定收藏等诸多领域。 人们说冯其庸有“西域情结”,而提到“西域情结”,不得不提的是他深入实地考察的大气魄。冯其庸认为:“实地调查和读书一样重要。” 在众多的实地考察中,冯其庸最为得意的是十进新疆,深入大漠。1998年8月,年过古稀的他第二次考察帕米尔高原,于海拔4700米的明铁盖山口,发现了玄奘取经回国的山口古道,这是该古道自玄奘归国后第一次被发现。 2011年12月,冯其庸获颁文化部“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 2012年10月,他荣获中国人民大学首届吴玉章终身成就奖。颁奖词认为“冯其庸先生以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而心性双修。其书法逸笔草草、气韵幽远;其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稿》三十五卷册,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钦叹;其平生书破万卷,路行万里,追随玄奘,十上天山。近年来冯其庸先生倡导国学,弘扬传统,身体力行,垂范后人。” 弘扬国学值得称道 2005年,早已办好离休手续的冯其庸,被中国人民大学隆重迎请出任国学院首任院长之职。冯先生一生的国学积累,终于找到了安身之所,80多岁的老人,再次焕发出了国学青春。 说到冯先生的国学修为,他早年的经历是不能忽略的。1924年,冯其庸出生在江苏无锡前洲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童年经历了一段苦难的岁月。冯先生的书斋名为瓜饭楼,就是为了纪念当年“以瓜当饭”的日子。经济虽然贫困,但文化环境却是富饶的。总角之年,他就已开始在下田耕作间隙捧读《三国演义》。弱冠之后,在无锡学前街以教养学,先后进入无锡工业专科学校和苏州美专、无锡国专,得遇名师钱穆、王蘧常、朱东润、钱仲联…… 2008年,人大国学院成立三周年之际,冯先生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大国学即新国学》,为国学院的理念正名。冯先生倡导的三个办学特色,至今都在国学院施行,一是导师制,加强师生的联系;二是游学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扎实学风;三是办国学论坛,领略大师风采,博采众家之长。 他的国学情怀,在人大国学院找到了托付。人大每月给冯先生发放一定数额的津贴,冯先生在离职三年之后,悉数还给了国学院,为学生设立奖学金,自己分文未取。他把自己一部分重要图书捐献给国学院,希望同学认真研究国学,弘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冯其庸先生主要经历】 1924年2月生。家贫困,幼年失学,在家种地,小学、中学均未能毕业。抗战胜利后考入苏州美专,两月后又因贫失学。 1948年,毕业于无锡国专。 1949年4月23日,入伍。5月,在苏南行署工作。 1950年,任教于无锡市第一女中。 1954年,调北京,历任中国人民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 1975年,国务院文化组成立红楼梦校订组,任副组长,主管校注业务,前后7年,1982年出书。 1986年,调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1996年11月,离休。 1998年8月,第二次上帕米尔高原,于海拔4700米的明铁盖山口,发现玄奘取经回国的山口古道。这一发现轰动了中外学术界。 2005年,受聘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 2009年,受聘任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 据《中国教育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