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警界视点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1月23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科技白板”到获得国家专利

    “与以前的信号灯相比,现在我们的交通管理设施设备真是越来越先进了!科学技术真的很重要,光靠人力管理总归是要落后的。”回忆起刚到交警队那会儿,杜振宁颇有感触地说。

    1996年,杜振宁通过社会招考,进入了宁波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江北交警大队,成为了一名路面执勤交警,被分配到新马岗指挥交通。

    “那时,指挥交通用的还是手势指挥岗,人跟着红绿灯转,信号灯的时间也是固定的,遇到某个方向堵车可能还得人工手动去控制信号灯。”杜振宁回忆说。

    2005年,杜振宁被调到慈城交警中队。在这里,他目睹了很多发生在城乡结合部的交通事故,但给他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一起死亡事故。

    那天晚上,正在值班的杜振宁接到事故报警,事故发生地点是主干道与农村道路的交叉口,没有信号灯,夜间照明条件不足,加上平时村道进出的人车都比较少,因此主干道上车速普遍较快;一男子骑着三轮车从农村道路窜出来,与来不及刹车的汽车发生碰撞;赶到事故现场的杜振宁立马将伤者送往医院,可惜,伤者终因伤势过重而去世,闻讯赶来的伤者家属哭得天昏地暗。悲痛的家属和惨烈的事故现场,让杜振宁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做到减少事故伤亡或者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2008年,杜振宁调到了大队的秩序管理岗位,开始接触到交通管理设施。凭着对基层工作的了解和掌握,杜振宁走上了发明创新之路。

    一次,杜振宁在走访一个小区时发现了一种安防设施,其主要功能是在有外来人员触碰相应感应装置进入室内时,感应装备会及时报警到物业及户主的手机上,提醒物业及户主有关人员进入了感应装置区域。杜振宁脑中灵光一现,“既然有人潜入,设备能报警,车来了也可以这样嘛。”说干就干,他自掏腰包从网上买来了相关设备,开始利用业余时间钻研。

    研发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组装新系统的过程中,杜振宁很快遇到了难题:信号转换难度不小。为攻克难关,他多次跑到上级科技部门和高校向专家请教,并邀请他们帮助破解碰到的技术难题。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测试、实验,第一代产品很快出来了。看着好不容易才研发出来的产品,杜振宁却不是很满意。为了深挖潜力,杜振宁又找到了相关的专业技术公司,共同研发,在原来显示屏的基础上加入了声控和爆闪灯等功能,设计更加人性化。

    2015年3月,在江北区慈城镇的江北连接线二期虹星村陈广庄路口,“来车预警系统”走马上任了。这个路口是一个事故多发点,此前近两年内,仅伤人事故就发生了2起,死亡事故1起,原因是这里平时的车流量较少,车辆速度普遍较快。从村里出来的人稍加不注意,就容易被撞。不过,自从安装了预警系统,这个路口再也没有发生过交通事故。

    日前,“来车预警系统”已获得全省公安机关改革创新大赛一等奖,并入围公安部开展的全国公安机关改革创新大赛,成为我市公安唯一入围的改革创新项目。同时,这套系统已经申请到了2个国家专利。张贻富  陆明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