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梅芳在镇海汶溪村表演宁波走书。 |
一桌一椅,一人拉二胡一人唱书,昨天下午,在镇海汶溪村的八部庙里,身穿旗袍的王梅芳正绘声绘色地讲演宁波走书《紫金鞭》中“狄青送寒衣”片段,观众脸上的神情随着台上情节的变化或紧张或舒缓。宁波市曲艺家协会副秘书长赵立年说,这个春节,从大年初一到元宵节,在鄞州、慈溪和象山等地,大大小小的基层曲艺演出估计将有600余场。记者 陈爱红 文/摄 “粉丝”包车赶场听书 这场宁波走书从正午12点开始上演,一直持续到下午3点,中场休息10分钟。观众趁中场休息的时候,走到场外活动活动筋骨,王梅芳也喝了一杯热茶。尽管陪同记者采访的赵立年在路上说曲艺演员看起来都比实际年龄要年轻,但是当王梅芳说她已经70岁了时,记者还是吃惊不小。说了一个半小时的书后,王梅芳还没感到累,声音洪亮,笑声爽朗。 王梅芳从小喜欢文娱活动,30岁那年,她在工厂挣18元一个月的工资,当看到宁波走书的说书人一天就能挣到8块钱时,她就开始学说书,半年后就能独立演出了,到现在说书已有40年了,每年春节都是她最忙的时候。 王梅芳现在是宁波江东晓凤曲艺演出服务部的一名演员。成立于2012年的晓凤曲艺演出服务部,现有10名演员。《紫金鞭》是宁波走书中的传统书目,一部书说完有40场。晓凤曲艺演出服务部的三名演员从前天开始就带着被子和生活用品在汶溪村安顿下来了,他们在村里租用了一套民房,元宵节也不休息。 赶来听书的,除了汶溪附近居民外,也有从镇海、鄞州等地赶来的。78岁的金永华和另外六个同伴是包车从镇海澥浦镇的十七房郑家赶来听书的,他说:“年年听王梅芳说书,她说到哪里,我们一帮人就跟去哪里。”王梅芳则笑说:“有这么一批粉丝在,我说书至少要说到80岁。” 只怕没人说,不怕没人听 听书的观众中,年轻的也有50岁出头了,年长的已经八九十岁了。没有年轻的听众,就不怕宁波走书以后的市场越来越小?晓凤曲艺演出服务部的演员史美杰很乐观地说:“从我们的师父开始算起,宁波走书至少说了100年了,听众一直都是老年人。年轻人现在不听,但等他们老了,退休了,也会听的。听书不仅仅是听书,也是老年人的一种交往与活动方式。没听过走书的人,可能认为走书讲的多是陈年旧事,其实好的走书演员在讲传统书目的时候,会在书稿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联系当下发生的新闻或故事。此外,像我们服务部还新创作了一些新书目,在内容上很接地气的,得到了听众的认可。我觉得宁波走书只怕没人说不怕没人听。” 如今,全国的地方曲艺都面临着传承人越来越少的境况。赵立年说,在市曲艺家协会,40岁以下的地方曲艺会员很少。我市的十来种地方曲艺,除了宁波走书现在有40多位说书艺人活跃在城乡演出场所外,像四明南词、象山唱新闻、恰咚咚等地方曲艺都面临着传承困境。就在陪同记者采访时,赵立年还在向史美杰打听有没有碰到唱四明南词的新人。 赵立年介绍说,截至去年年底,市曲协有市级会员419人,省级会员125人,全国会员41人。市曲艺家协会正在努力挖掘和培育新人,而地方曲艺新人的培养是其中之一。从2015年开始,市曲艺家协会每年都举办一次宁波故事会比赛,比赛分创作类与演讲比赛两项。2016年,鄞州区的东南小学、镇海区的庄市小学等学校设立了曲艺培训基地。 此外,市曲艺家协会还协助会员出书和举办个人演出专场,收集整理传统书目和曲目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