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地理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2月05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街巷忆旧

儿时半街印象记(上)

老字号大生堂的匾牌

    □胡白水

    半街是过去镇海城区的一条老街,于1984年并入南大街,是现在南大街中山路口向北到鼓楼的那一段。笔者儿时家住鼓楼旁边的李衙前12号,大约是现在鼓楼西路大教场路口的那个位置上,与半街近邻而居,朝夕相处。半街沉积了镇海古城的点点痕迹,也留下了我儿时的片片印象。

    半街这一街名就让人感到新奇。这条长不足300米、宽约5米的街为什么叫做半街,儿时的我问过几位老人,但都语焉不详,不得其解。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说是“因(街)东侧有店铺数家,而西侧没有,故称半街”,这应该是个较为周全的解释。然而,在再次请教几位“老镇海”时,又是众说不一,或曰“不记得半边是店铺的街了”,或曰“听家父说,上世纪初,半街的西边有店铺,其中一爿是轿子出租店”,让我疑窦又起。而我儿时所见的是,整条半街的周边只是个居民区,沿街两旁是一些上了年代的高墙大宅。街的东边只有一个中药店大生堂,街的西边只靠近鼓楼的那段才有理发、副食品、百货三爿小店。后来,靠近鼓楼的东边增开了一爿家庭小水果店,仅此而已。所以,半街之名,至今还是个不解的谜。

    半街上虽然只有四五爿、多是不起眼的小店,但其中的大生堂,却是个赫赫有名的中药老店。大生堂的门牌号是半街42号,即现在喜福多休闲食品店这个地方,是一进坐东朝西、面临半街的大屋。大门前有一个高于路面用石板铺成的场子,走过场子,是高高砖墙中的石库门,两扇敞开的包着铁皮的厚厚木板大门上,开有两只小窗口,是便于顾客夜间买药取药。跨进石库门的石槛是条走廊,走廊两旁各有一排长椅。长椅既供顾客休息,也让过路行人坐坐歇脚,恰到好处,温馨而仁爱。两排长椅外边各有一个用石板平铺的天井,明亮整洁,我们小孩常在那里席地而坐,下棋、玩扑克、打弹子、甩香烟牌,常常乐而忘返。走过走廊就是宽敞高大的五开间店堂,店堂左右两边是柜台,柜台里边就是一大片靠墙而立、纵横有序地布满许多小抽屉的中药房特有的药柜子。偌大的店堂内,全是传统的木制品,木板地、木板顶、木板壁、木柱子,木槛、木门、木窗子,木柜、木桌、木椅子。所有的木制品原来都是朱红生漆,发亮发光,待我看到时虽有剥落退色,却仍是一尘不染。进入店堂,闻到的是芬芳扑鼻的中药味,听到的是噼里啪啦的算盘声,看到的是店员们手提可爱的小杆秤,穿梭于柜台与药柜之间拾药的忙碌身影。各司其职、紧张有序的气氛特别浓厚。

    这个大生堂是镇海乡绅徐慎庵在光绪元年(1875)创办的。经过百年沉浮,大生堂积累了独特的经营管理模式,建立了“双向把关”的管理制度和“前店后场”的经营布局。特别在药材的进货渠道、储藏方法、拣选标准、炮制工艺等方面,都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色。出售的中药质优效佳,深受中医和顾客的信任。镇海有位著名的老中医,每次开好药方,递与顾客时,必定叮嘱“到大生堂拾药”,可见大生堂的声誉之佳。为了服从旧城改造大局,大生堂于2003年夏,拆迁到现在的鼓楼西路,其店堂、经营、氛围,已与往昔大不一样了。

    大生堂街对面是镇海人民公园。公园这块旧址很有点来历,自后梁贞明年间(915-920)即为县署所在地,并经宋、元、明、清至民国,历时千载。1935年县署将后花园定名为中山公园并向公众开放,后来县署和公园被日本侵略者炸为废墟。1959年在废墟上新建中山公园,1966年10月更名为人民公园,在本世纪初又改建易名为文化广场。

    我姐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外出就学,继而工作并安家。她去年回镇海把西街、南街、后大街兜了一圈后,叹曰:“只有公园、鼓楼和新华书店没有变,其它统统勿认得了。”其实,现在的公园与过去的公园,还是有点变化的。过去的公园不是开放式而是封闭式的建有围墙,在半街的那一面开有一个东门,我经常从半街的那扇东门进出公园。

    从半街的东门进入公园,迎面两旁立有两排宣传橱窗。橱窗内专门张贴包括朝鲜、越南和阿尔巴尼亚等国家的画面在内的彩色画报,一月一期,定时更换,我经常前往观赏。这是在我儿时那个时代,除了《新闻简报》以外,“放眼全世界”的唯一一个“窗口”。这个“窗口”也的确让我长了点知识,开了点眼界。

    走过宣传橱窗,在右边的草坪上新建两间平房开作阅览室。据我所知,那是当时镇海城区内唯一对外开放的阅览室。阅览室的外间是阅报室,里间是杂志书籍借阅室。按规定杂志书籍要凭工作证借阅,而我先是小学生、后是初中生,哪来的工作证呢?天无绝人之路。镇海中学有位孙启厚老师我叫他孙伯伯,孙伯伯的一个女儿我叫她阿微姐,阿微姐正是这里的图书管理员,她对我网开一面,让我无证借阅。此后,每逢节假日和暑寒假,我都会到那个阅览室阅读。那时阅读只贪多贪快,不求甚解,所以阅读内容记忆不深,只有一本介绍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小册子,内容惊心动魄,现在印象尚在。阿微姐对我的照顾细致周到,她把我暂未看完的书,单独存放,待我下次借阅不至落空。每每想到这些,我都会从心底里感谢阿微姐。

    半街的最北端是鼓楼。这个鼓楼是过去镇海城区最古老、最高大的建筑物了。唯其古老,因而曲折。据文献记载,镇海的鼓楼,初建于后梁开平年间(907-910),后毁于元朝,再建于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又重建了鼓楼屋宇,并改名为“镇海楼”。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经过1987年大修后的鼓楼。我儿时见到的鼓楼,可能是“洪武台基,乾隆屋宇”的“镇海楼”。居住在这个古老雄伟的鼓楼周边居民,如同住在皇城根儿一般自豪,自称为“鼓楼前人”。后来,久而久之,大家就这样叫开了,我在同学中也是这样自称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