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小莫/绘 |
杨朝清 2017年北京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小品《取钱》中骗子打电话时说的是河南话,引起网友热议。2月7日,西安一河南籍律师以“地域歧视”和“侵犯河南人名誉权”为由提起诉讼,要求北京电视台和该小品编剧及演员,向所有河南人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每人一元。 今日本报A11版 歧视河南人的段子网络上到处都是,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实例,说到底,这表明歧视河南人的惯性思维在一部分人心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向地域歧视的行为说“不”,依法维护河南人的名誉权,这本身应当受到理解和支持。然而,因小品《取钱》中“骗子”说的是河南话就起诉小品涉嫌歧视河南人,其实是树错了靶子。 如果小品演员故意用河南方言含沙射影,或者导演用特定手段将“骗子”的河南方言凸显出来,故意误导观众歧视河南人,那么,河南观众有必要追究责任。可是,倘若不是有网友特意指出“骗子”说的是河南话,有多少观众会由“骗子”的语言联想到他的地域身份呢?除了部分河南网友外,可以说少之又少。就此起诉北京电视台和该小品编剧及演员,未免有些牵强。 小品《取钱》取材于现实中的电信诈骗,从破获的案例看,电信诈骗的骗子多来自福建,与河南没有关系。该小品中“骗子”的话是小品编剧魏新配的音,魏新是山东人,他的方言接近河南话,这才导致了一部分河南网友的误解。当网友提出“小品涉嫌歧视河南人”后,编剧魏新迅速在微博上发文道歉,这样的道歉既及时也诚恳,倘若我们再不依不饶地起诉,就显得不厚道了。 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地域歧视,对侮辱、歧视河南人的语言和行为作斗争。比如不久前, “非著名主持人” 胡伟就因侮辱河南人被郑州市民井长水起诉。不过,起诉小品《取钱》地域歧视河南人,是树错了靶子,有点小题大做了。如果对讽刺小品的任何细节都过度较真,那么演员真的就举步维艰了——谁还敢演反面人物呢?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被扣上歧视的帽子。再者,我们也不必对那些轻微涉嫌歧视的行为过度敏感,否则,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对矫正地域歧视也并非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