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2月10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治理“无事酒”要硬约束也要软引导

    范佳富

    “每年平均要参加200次左右的酒宴,送出四五万元份子钱”“‘整酒风’变成了‘整酒疯’,人情债成了还不起的债”……记者近日在重庆、湖南等地采访了解到,当前,“无事酒”盛行已成为部分地区基层群众难以承受之重。为了刹住这股歪风邪气,不少地方政府出台“治酒令”。2月9日 《人民日报》

    部分地方除传统的婚丧嫁娶外,“整酒”名目越来越多,迁新居、考大学、过生日都是一些群众整酒的由头,甚至怀孕整“保胎酒”、出狱整“洗心革面酒”。“整酒”花样层出不穷,不仅成为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绊脚石”,也冲击了乡村原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恶化了社会风气。各地出台相关政策,狠刹“整酒风”正逢其时。

    不过,治理“无事酒”还需讲究方式方法,切忌“好心办坏事”。有的地方规定,复婚不准操办酒席、群众操办婚嫁酒须填写申报表等。这样模糊了“公私”界限,侵犯了群众置办酒席的正当权利,难免遭到公众质疑。但是,如果各地以“红头文件”规范党员干部“关键少数”,引领社会群众“最大多数”,却能赢得公众好评。要知道,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党员干部等公职人员做好带头示范,定能达到民风好转的预期效果。

    党员干部戴“紧箍咒”,普通群众也不能“放任自由”。虽然政府不宜强行干涉群众私事,但是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可以规范与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比如,宁乡县大成桥村在倡导从新从简办理红白喜事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村民办红喜事,理事会送窗花剪纸、对联、自制花盆等”“村民办白事统一送慰问金200元、送挽联、花圈、鞭炮等,村干部不另送礼”。干部和群众各自照章办事,相信百姓迟早会走出人情债的泥潭。

    还应看到“无事酒”盛行也是“精神贫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当中既有少数干部群众图虚荣、好面子的因素,也有精神空虚、价值迷失等问题。因此,治理“无事酒”要硬约束也要软引导,让“治酒令”、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举措齐上阵掀起少办酒席,节俭操办的新风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