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启忠的儿子在田里玩。(资料照片) |
和许多爱摄影的朋友一样,在以往追光逐影的日子里,有些照片背后的故事会烙在记忆中,让人难以忘却。 2010年深秋,途经江北区康庄南路,车窗外掠过一大片甘蔗田。朋友说,是外来务工人员向当地农户租地种植了这片甘蔗。一年后的秋天,正值甘蔗收割旺季,一直惦记着这里的我,终于走进甘蔗田,拍摄了一组名为《苦尽甘来》的照片,发表在晚报上。虽然时隔多年,但这组照片依旧带给我很多回味,让我时刻铭记什么才是一名摄影师的最高荣誉。 拍摄前去了三趟甘蔗田 当年,康庄南路边的甘蔗田有几十亩,这对不大种植甘蔗的宁波来说,着实是一道别样的田间风景。我先后去了三趟,在与蔗农交流中,认识了来自安徽阜阳的白启忠和胡金影夫妇。他们是这块田的承包户之一,与甘蔗田相依相守已有6年。 白启忠说:“种甘蔗很辛苦。7月,甘蔗长到1米多高,得将甘蔗下端的叶子剥去,以确保田间通风顺畅。这个季节最难熬,人钻进密密的甘蔗林,闷热无比不用说了,那叶子碰到皮肤上就像刀割似的,晚上一照镜子,发现脸上挂满了彩。”8月,白启忠白天培育甘蔗,夜里就睡在田边的窝棚里。而在“小雪”节气前,为保证甘蔗不受霜冻,又必须把甘蔗全都砍倒,堆放到田间挖好的坑里,再用甘蔗叶覆盖保温。 当时,白启忠一家四口都在宁波,大儿子读小学二年级,小儿子尚未上学。种甘蔗虽苦,但每亩近4000元的纯收入,还是让他们尝到了甜头。他坦言,自己书读得不多,又没别的本事,只盼望风调雨顺,靠勤劳的双手多挣点钱,供孩子读书。希望两个儿子多学点知识,长大后不再像自己一样种甘蔗。 白启忠抽着我递给他的烟,我啃着他种的甘蔗,农事、家事聊了很多。话一多,距离也就近了,我熟悉了他们的生活规律和劳动工序,以及在异乡打拼的艰辛。但我始终没掏相机,因为我不希望自己的拍摄属于带有骚扰性的猎奇,更不愿意对被拍对象指手划脚,只想静下心来去观察、沟通、交流。因为凭多年的拍摄经验,当被拍对象处于戒备心理时,是拍不出满意片子的。要真实、鲜活地呈现拍摄对象的生存现状,唯有以心换心,这样对方才能像老朋友一样无拘无束,拍出来的照片自然充满情怀与力量。 “我们之间没啥差别” 2011年11月13日,我又到了甘蔗田,这回是真正拍摄了。 胡金影见我忙忙碌碌,笑着说:“看你来的时候像个城里人,干干净净的,在田间一折腾,弄得跟我们也没啥两样。看得出来,干你们这一行也蛮辛苦的。”我也笑笑说:“是的,我们之间没啥差别。” 夜幕降临时,我收起相机,和白启忠在甘蔗摊边席地而坐。我对他说:“今天给你们拍的照片,回去后帮你印几张,过几天我会送过来,给你们留作纪念。也许,你们种甘蔗的故事还会刊登在报纸上。”一旁的胡金影说:“你别跟咱寻开心了,能够登报的都是大人物,我们种甘蔗的,脏兮兮的,怎么可能?” 我没有回答,而内心真希望能把这组照片发表。我并不想炫耀自己拍得有多棒,只是想把他们一家子的苦乐故事讲给大家听。而且,如果照片能见报,或许还会给他们的销售带来好处,更能为这户普通人家的生活增添点乐趣。 11月16日,《苦尽甘来》这组照片在晚报上整版刊发了。按理说,作为一名职业记者,稿子见报等同于流水线上的操作工看见自己的产品出厂了,没啥可兴奋,但我那天仍有点激动。那天一大早到单位,我把几张报纸折叠在一起装入信封,准备送给白启忠。当天上午,我还接到许多朋友的电话,他们问这片甘蔗地的具体位置,都想去看看白启忠一家子。 次日上午,我带上照片和报纸直奔甘蔗地。刚到那里,一眼望去,胡金影的甘蔗摊前全是前来买甘蔗的人,她正忙碌地为顾客削甘蔗,而白启忠将砍倒的甘蔗一捆捆往摊点背。我没去打扰他们,在路边一块大石头上坐下,看他们忙着做生意,心想,夫妻俩或许会提早结束今年的甘蔗季了。 最高的荣誉 过了大半个小时,买甘蔗的顾客渐渐少了,我走上前说:“今天是特意为你们送报纸和照片来的。”白启忠说:“报纸昨天我就看到了,是一个老乡看到后骑着电瓶车送来的,我已经把它压在箱底了。” “那我再给你几份,你可以寄到老家去,让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乐一下。”我边说边把一叠报纸与照片递给胡金影。 胡金影翻看着这些照片,笑得合不拢嘴,连声说:“哇!你拍照片的水平真高,我们难得有这么多的照片,还拍得这么好!”然后,她拿着照片在附近一户户蔗农之间传来传去。 后来,她忽然想到什么似的,把手伸进腰包,掏出一叠钱,走到我面前说:“大兄弟,照片要多少钱?”我说:“不用钱,如果要你钱,我就不会特意送过来了。”这下胡金影急了:“那可不行,我们外地人虽然赚钱辛苦,但是这点钱还是有的。”我一边回绝,一边打开车门启动了汽车。这时,胡金影用身体扑在我的车头前,表情严肃地说:“大兄弟你不能走!”并提高嗓门向老公大喊“阿忠阿忠,快背几捆甘蔗来”。守摊位的白启忠见状,迅速背上两捆甘蔗奔了过来,二话不说,拉开车门,硬生生把甘蔗往我车里塞。 面对出乎意料的热情,我一时竟不知所措。顿了一会儿,我认真地说:“你们误会我了,我今天不是来向你们要甘蔗的,就是来送照片的。”夫妻俩说:“这我们知道。现在社会像你这样的人不多,我们没有什么可以谢你,这甘蔗是自家种的,不值几个钱,算是我们的一点心意。大兄弟,如果今天你不要,就是看不起我们。”见此情形,我想不拿肯定不行,就说:“这样吧,我家里只有我和老婆,那么多甘蔗拿回去叫我们怎么吃得完?我就拿两根够啦!”最终,夫妻俩只好同意了。 回家路上,想起刚才发生的一幕,我的眼角湿润了。从事新闻摄影工作这么多年,我一直关注普通百姓的生存现状,尽管曾获得过很多奖项,但我觉得,这种以心换心带来的感动,才是自己得到的最高荣誉。 记者 胡龙召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