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房伟) 2012年至2016年五年间,我市重拳出击“治霾治气”,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越来越好;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一期相继投入运营,公共自行车网点越来越多;教育公平指数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蝉联第一;全市建成农村文化礼堂892个,组织各类群众文化活动2.8万场…… 昨日上午,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2012年—2016年宁波民生事业发展情况,向全体市民递交了一份五年民生成绩单。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显示,在过去五年间,市委市政府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实实在在地做了一些群众拥护、百姓受益的实事、好事。 据了解,五年间市本级各项民生支出由2012年的115.1亿元提高到2016年的231.1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由64.4%提高到了78.6%。同时,五年来全市共安排就业创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改善、住房保障、文化体育、交通出行、公共安全、五水共治等领域共计220项民生实事项目,已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 这批项目的有效实施,在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市民生活品质等方面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带动了宁波整个民生工作大发展。 五年来,我市以“治霾治气”、“五水共治”和解决城市交通拥堵、“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建设“美丽乡村”等为抓手,人居环境更加优化。 比如,五年共治理“垃圾河”“黑臭河” 480条,农村饮用水安全覆盖率达99%以上。又如,铁路宁波站成为南北大通道重要节点,我市成功创建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一期投入运营,运送乘客超1.5亿人次,11条绕城高速连接线全部建成,投入公共自行车3.6万余辆,市民交通出行更加便捷。 五年来,我市坚持以惠民、利民、便民为根本取向,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成绩。 比如,新(改、扩)建省定标准化幼儿园400所,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数从50%提高到78%,新增义务段标准化学校644所,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比例达到99%。在甬就读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人数达26.68万人,公办学校接纳比例达82%。 五年来,我市已基本形成保底均衡的社会保障网络,社会保障持续扩面提标;完善以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生产安全和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为重点的公共安全服务制度,社会和谐稳定形势总体向好。 比如,本地户籍人口参保率由82%提高到93.6%,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全市养老保险待遇享受人群从112万人增加到169万人,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含特殊病种)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6.6%和72.5%。 据了解,2017年我市也已初步安排了十大类20多项民生实事候选项目,重点涵盖了大气治理、环境改善、交通出行、创业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惠民、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安全保障、老年服务等方面。 比如在大气治理方面,基本完成6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火电机组烟气超低排放技术改造等;在环境改善方面,全面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等;在交通出行方面,继续大力治理交通拥堵、缓解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推广应用新能源公交车等;在安全保障方面,加大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力度、创建放心农贸市场,基本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大力度推进避灾安置点建设和危旧房改造等。 据悉,下一步在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将公开征求意见,并经广大市民票选决定后,提交市两会审议确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