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2月18日 星期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梁山伯”化蝶而去

93岁越剧名家范瑞娟昨逝世

范瑞娟
范瑞娟与袁雪芬主演了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

    

    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范派艺术创始人范瑞娟昨天中午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享年93岁。

    据悉,春节前范瑞娟就已进入重症监护病房,病情危重。昨天中午,这位越剧舞台上最知名的“梁山伯”化蝶而去。她的家属与她的学生韩婷婷、斯珏林等一起为她穿上了寿衣。“老师走得很安详。遵照老师生前的遗愿,老师走后不举办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她的学生表示。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曾随周总理出访

    范瑞娟,别名范竹山,1924年1月6日出生于浙江新昌县黄泽镇(今属嵊州),1935年进入龙凤舞台科班学戏,工小生。1938年春节前,范瑞娟随姚水娟、邢竹琴等所在的“越升舞台”到上海演出。1941年夏初,在汇泉楼演出时因竺素娥生病,范瑞娟毛遂自荐救场成功,由此脱颖而出。

    1945年1月29日,袁雪芬、范瑞娟在九星大戏院首次演出《梁祝哀史》,获得好评。

    1953年10月,越剧彩色艺术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范瑞娟在电影摄影机前演绎经典人物“梁山伯”,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故事片,后来在海内外屡获奖项,成为中国戏曲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曾随周恩来总理出访,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国产彩色电影与茅台酒一道征服了日内瓦国际会议上的外国友人,被誉为中国的“两台”法宝。

    1956年10月,上海越剧院一团上演重编后的《祥林嫂》,由袁雪芬、范瑞娟等主演。“文革”后,范瑞娟在重排《孔雀东南飞》《李娃传》中担任主演,并数次赴香港献演。1989年随出访团去美国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李娃传》。

    范瑞娟曾任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副团长兼任上海越剧工会主席,1951年被选为全国青联委员、全国政协特邀代表。她也是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上海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

    首创“弦下调”

    丰富了越剧声乐艺术

    范瑞娟的唱腔淳朴滋实,拖腔丰富,台风稳健大方,具有男性稳健、轩昂的气质,在舞台上“男子气概”十足。她创立了越剧流派中的“范派”艺术。其唱腔在继承男班“正调”的基础上,吸收了京剧马连良、高庆奎等名家的唱腔音调和润腔处理,形成音调宽厚响亮、咬字坚实稳重、行腔迂回流畅的特点。

    范瑞娟与琴师合作,大胆吸收京剧“反二簧”曲调,首创了优美、抒情的“弦下调”,成为显示流派特色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越剧的声乐艺术。

    作为越剧代表人物之一,范瑞娟戏路极宽,表演上稳健大方,质朴无华。她既能把梁山伯、焦仲卿、贾宝玉这类正直、厚道、儒雅的古代书生演绎得温文尔雅,又能把文天祥、韩世忠、李秀成这样的忠臣良将塑造得铿锵刚韧,还善演贺老六这样的近现代人物。其代表作除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有《孔雀东南飞》《李娃传》《打金枝》《西厢记》《忠王李秀成》《白蛇传》《绣襦记》等,在观众中享有盛名。

    范瑞娟晚年致力于唱腔传承和人才培养,携“范派”艺术传人多次集中登台。

    综合新华社等报道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