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贻富 王思勤 通讯员 钟陶行) 昨天下午,省公安厅在杭州举行赴南苏丹民事维和警队出征仪式,我市民警沈盛彪随同出征,成为全省公安队伍中优中择优的7名队员之一。据悉,这是我省公安继2010年赴利比里亚维和以来,第二次成建制组建民事维和警队。 出生于1984年的沈盛彪是海曙公安分局户证中心出入境管理科民警,是个地地道道的宁波小伙。一米八的个子,看上去高大结实,脸庞却很白净,像个文职人员。因为精通三门外语,他得了一个外号——“快译通”。分局办理涉外案件,只要遇到语言难题,大家就习惯找他,当然,他也很乐于帮助大伙解决这些棘手的事情。 2007年,沈盛彪从浙江省警察学院法学专业毕业,自学了英语、日语、法语三门外语。他做过刑警,也做过社区民警。2010年,他被公派到日本参加了为期21天的短期研修,随后就到了海曙公安分局户证中心出入境管理科。 “我父亲是个军人,我从小在部队大院里长大,对出国维和有一种特别的情结。”沈盛彪告诉记者,2010年我省公安组建民事维和警队赴利比里亚维和,当时他在警界还是个“菜鸟”,不符合报名条件,只能抱憾。这次又有了这样的机会,沈盛彪自然不想让自己后悔。 “想成为维和警察,竞争十分激烈,其间淘汰了很多人。特别是在公安部维和警察培训中心参加决选的时候,需要连续通过英语、驾驶、射击三个项目的测试,其中英语是警务英语,专业性很强。三个项目连续测试,只要一项没通过,就直接淘汰。”沈盛彪介绍说。 最终,凭借扎实的业务功底和多年来知识、体能的储备,沈盛彪赢得了这次出国维和的机会。今天,他将随警队飞赴河北廊坊,月底将从那里踏上征程,赴南苏丹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 沈盛彪在南苏丹的主要工作是负责难民营区的难民保护、秩序维护和协助开展人道主义援助等,他知道接下来面临的挑战仍然不少。 据了解,南苏丹自2013年以来持续爆发武装冲突,仅去年7月政府军与反对派武装冲突,就造成数百人死亡,其中包括两名中国维和人员。这次赴南苏丹维和,是浙江警队参与的危险系数最高的一次。 专访沈盛彪: 维和警察是怎么炼成的? 怎样才能成为一名维和警察?昨天,在出征仪式前,记者对沈盛彪进行了专访。 记者:听说你是会说三门外语的警界“快译通”,你是怎么做到的? 沈盛彪:在我的手机里,有9种词典的APP:大辞泉、小学馆、urban dictionary(英语俚语词典)、日语词典、法律英语词典、GRE词典……平常工作中,我还有个座右铭:Look sharp,act sharp,be sharp(眼睛要尖、动作要快、脑子要灵),这也是我的微信个性签名。 学习外语是个人兴趣,一般都是活学活用,拿来就直接用了。生活中,我非常简单,除了吃饭、睡觉,剩下的时间,基本上都给了学习外语。在家里,看书和练习是我每天的功课,课间休息的方式也是看原版美剧。我比较喜欢玩极品飞车,里面有一个桥段是警察追捕,里面有很多用语,多听听就记下来了。 平日里积累多了,我对于外语学习也更加执着。除了英语,还通过了日语1级(最高级别)测试,目前还在学习法语。 记者:这次你成为维和警队一员,跟会三门外语有关吗? 沈盛彪:本来这次全省共有23名民警通过了联合国的甄选考核。去年,考虑到任务区的严峻形势,公安部最终决定进一步优中择精,选派7人组成中国第六支南苏丹维和警队。我能成为其中一员,可能正是得益于自己的语言优势。 记者:目前南苏丹持续战乱,环境也很恶劣,你将怎么面对这些危险的挑战? 沈盛彪:我知道南苏丹自2013年以来持续爆发武装冲突,这次维和任务是浙江警队参与的危险系数最高的一次,不过相关方面为我们每个队员配备的防弹衣都是特制的,也特别厚,能防范AK47步枪的射击。 在此之前,我了解过,南苏丹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区,全年高温,最高气温超过55℃。在那片土地上,不时会有黑曼蛇、蝎等毒物出没,疟疾、黄热、黑热、霍乱、登革热等热带疾病也在肆虐。此外,当地物资极其匮乏,全国有超过一半的人口面临严重饥荒,仅有40%左右的地区勉强能够供应饮用水,电力也严重不足。 不过,我对这次远征还是满怀信心的。我带上了脱水蔬菜、便携式的净水设备和各种药物,还带上了蔬菜种子,我已经做好了在最艰苦的环境下生存并工作的准备。 记者 张贻富 王思勤 通讯员 钟陶行 母亲说: 让他放心去完成任务 等他平安回来 说起儿子沈盛彪,母亲严阿姨是非常自豪的,“这孩子从小就很懂事,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都没让我们操过心。在语言方面很有兴趣,也很有天赋,日语、法语都是自学的。” 沈盛彪报名去维和前,征求了父母的意见。军人出身的父亲从一开始就是支持的,严阿姨却不同意。她了解过出国维和要面临的种种危险,心里非常不安。 不过沈盛彪很坚持自己的想法,并跟父亲一起做严阿姨的思想工作。慢慢地,严阿姨也想通了。 “这两年,他参加了维和的培训,想法越来越坚定。他说,自己在培训中遇到了很多外交官员,他们的思想境界很高,目光也很远大,跟我们平时生活中所接触的层面不一样。是我的眼光太窄,太局限了。” “他是家里的独生子,这两年我给他介绍相亲对象,希望他能早点成家,但他从来没跟相亲对象聊过。他说,有了妻子孩子,牵挂就更多了,就更走不了了。他还让我不要担心,等他维和回来,会好好考虑自己人生大事的。” “他一直跟我说,入选维和警队,妈妈应该为他感到骄傲、感到高兴。因为这是祖国赋予的任务,是一份担当,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完成这份任务,也能让他的人生经历更丰富。” 儿子的这些话,严阿姨是记在心里的。但儿子远行,做母亲的怎么可能不担心。前天送别,严阿姨忍住了眼泪,但回来后,还是哭了,“昨天晚上躺在床上,我又想了想,还是要支持儿子的决定。他出去维和,已经面临很大压力了,我不能再增加他的顾虑,我要让他放放心心地去完成任务,等他平平安安地回来。” 同事说: 他喜欢这身警服 海曙公安分局户政中心主任陆敏丽说,该局的出入境窗口目前日均受理业务近400笔、年受理量达50000余笔。在出入境管理科工作的沈盛彪对此倾注了许多精力。 有一次,沈盛彪在审核一起护照申请时,发现申请人有一条外地公安局上报的法定不准出境撤销记录。凭借职业敏感,沈盛彪希望对方公安局协查此人牵涉案件的状况,结果发现,此人因合同诈骗仍在取保候审中。沈盛彪及时处置,成功阻止了一名犯罪嫌疑人办证外逃。 去年8月初,一派出所民警在走访几名日本人时,发现这些人不接电话,平时上门也没人,似乎在刻意回避。于是,沈盛彪出马了,他跟着辖区民警去敲门,听见房内传来交谈声,却没人开门。他用日语试探地说了一句:“我是派出所的民警,你是从日本来的吗?”房里的人马上就把门打开了。原来,里面住了两名从日本来宁波进行短期汉语进修的女学生,因语言不通害怕陌生人,不敢开门。因为一句话,沈盛彪取得了她们的信任,走访顺利完成。 陆敏丽说,很多人在工作许久之后,依旧不忘初心,保持纯真,沈盛彪也是如此。他喜欢身上的警服,他的出入境民警工作已经不单单是他的职业,而是他的生活了。 记者 张贻富 王思勤 通讯员 钟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