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3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2月23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崇仁的皱纹

    □徐子鸣

    去江南的古村古镇旅游,我一直有个固执的念头:最好选个细雨霏霏的日子。那些千年村落、镇子,在不紧不慢的雨丝中,会变得朦胧缥缈;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更显得静寂平和。而在雨水的浸润下,墙角蔓延着的青苔顿时鲜活起来,光滑的青石板路面发出幽然的光亮……我们正是在一个秋雨绵绵的午后,慕名走进了距嵊州西北约11公里处的崇仁古镇。这个总面积达30平方公里的省级历史文化乡镇,其中3平方公里的核心古建筑群于2006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行前,在网上查看了一些攻略,都介绍说崇仁是一个美丽而幽静的古镇。其景色特点是至今仍保留着庞大的古建筑群,群内庙宇、祠堂、戏台、民居、药铺、店房、牌坊、桥梁、水井、池塘等一应俱全,具有“宋朝遗风,明清特色”,虽历经千年风雨但风貌依旧。朱熹曾为之题诗:“山不高兮得仙名,水不深兮得龙灵。剡邑西兮翁诞生,克孝廉兮德升闻。绍义风兮司文衡,贻谋燕翼裕后昆。”

    当我们冒着纷纷扬扬的雨丝,走在宽巷窄弄的卵石路上,穿行于连片成群的古民居之间,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深深的幽静。除了屋檐、树梢的滴水声,自己“吧嗒吧嗒”的脚步声,还有隐隐约约传来的好似做佛事的钟磬声,几无其他人声。走了老半天,竟没碰到一个行人。我暗想,或许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吧,少了成群结队游客的打扰。

    好不容易在一个巷口的水井边,看到了一对老夫妻。大妈洗着菜,大伯打着伞,我们急忙上前招呼并攀谈起来。大伯热情又如数家珍般地告诉我们:这儿最早叫杏花村,三国时期就有人居住在此。北宋熙宁年间,裘氏一族分迁来后,因以崇尚仁义为本,就改名为崇仁了。自宋以来,古镇的发展就与裘氏家族的繁衍紧密联系在一起,现在崇仁镇是全国最大的裘姓聚居地,全镇一万多人口中,裘姓占了近一半……他还特意提醒说,按绍兴地区的叫法,这里每幢像样一点的民居,都叫做“台门”,结构从大门、仪门算起,到厅堂、正屋、杂屋,一般有三至九进。称呼上五花八门,有的按主人的姓氏,有的以不同官职,有的按建筑特色,有的以地理方位来命名。最后大伯指点我们:一定要去看看镇子西北的“方井”,这是目前嵊州地区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一口古井,还有镇中心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的玉山公祠和最有特色的台门建筑群“五联台门”。

    与许多顺河沿溪而建的江南古镇不同,崇仁古镇是以东西一条直街和南北四条横路,构成“一竖四横”的棋盘状格局,触目皆是风火老墙、青砖黛瓦,似乎缺少些“小桥流水”的韵味。在我看来其值得欣赏之处,应该是整体营造上的古朴浑然和局部装饰上的精雕细刻。整个镇子以玉山公祠为中心,不同建筑有序地向四周扩展,街巷、路弄环环相扣。一座座台门高翘的墙头错落穿插,外观典雅清淡,内部则有门廊、街楼相连,既独立成章又珠联璧合,显示了“分户合族,聚只一家”的独特风格。我们来到建于晚明、至清中后期才全部完工的“五联台门”。这片建筑以敬承书房为中心,大夫第台门、樵溪台门、老屋台门、翰平台门云、和台门及静轩台门环列四周,总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各台门都独立成院,自为一体,但又以跨街楼、底层设边门与其他台门相连接,形成一个自上而下互相联通的民居群落。其中的敬承书房有两个跨街楼与老屋台门隔巷相连,想当初学子们可足不出户上学、放学,免受风霜雨雪之苦。

    我们走过的每个台门,木雕似乎是不可缺少的。几乎每家每户的窗棂、门楣、梁柱,以及屋檐下的牛腿,都精美地雕刻着细腻逼真、惟妙惟肖的花草鸟兽、人物山水、神话传奇,令人目不暇接。此外照墙、屋脊、门框、柱础、井栏上,还有大量的砖雕和石刻。在百鹿台门,我们看到一根屋檩雕有99只形态各异的鹿,而第100只鹿则是在天井中央用卵石嵌出的图案中,上下呼应,寓意“百乐”,真可谓匠心独具。值得一提的,还有玉山公祠中的戏台藻井,由16组斗拱旋叠而成,顶端雕刻着“五龙戏珠”,上层饰有“八仙图”,下层再接以斗拱,构思之巧、工艺之精堪称一绝。

    同行的朋友不住地赞叹:真是一个原汁原味的古民居博物馆!确实,崇仁古镇很原生态地保存了江南古民居的又一种典范,但“原汁原味”又该以怎样的眼光去看?现今许多人喜欢到古村古镇旅游,去寻找一种渐行渐远但“风貌依旧”的传统文化、历史古迹,因而往往被刻意的修缮和恶劣的仿造所蒙骗。我们常常感叹物是人非,其实历经千年的风霜雨雪,物又何尝不是在“非”之中?台湾文化学者蒋勋所说的“美,总是走向废墟”,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不少残缺或模糊的木雕、潮湿而斑驳的墙面、裂开缝隙的木门、已经剥落而显凹凸的砖块……如同一位沧桑老人脸上镌刻着的岁月皱纹,而崇仁古镇正是以这样的“皱纹”,原汁原味地展示着自己朴实、淡泊和静谧的美。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