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宁波老年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2月24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垃圾分类监督员、免费剃头匠、助老送餐13年……

这些老年朋友,活出了精彩晚年

“垃圾分类监督员” 酸甜苦辣都尝过

    在北仑太河盛景小区,有一群志愿者,他们年龄最小的58岁、最大的73岁。作为“垃圾分类监督员”,他们不仅自己主动在家里进行垃圾分类,而且还不顾子女反对,经常翻垃圾桶检查小区居民垃圾分类的落实情况。

    今年58岁的李伟霞是这支队伍的队长,她说,刚开始时,队伍只有16名志愿者,如今已经发展到58人。从2014年12月份启动垃圾分类以来,志愿者们在进行垃圾分类监督过程中,尝尽了酸甜苦辣。

    刚开始,志愿者上门去教社区居民如何进行垃圾分类时,经常会吃“闭门羹”,有的甚至把他们推出家门。“经常会听到一些风凉话,说我们这些人吃饱了没事干,还有人以为我们得了什么好处。”李伟霞说。

    “垃圾分类监督员”的活干起来真的是又累又脏,志愿者们常常对垃圾桶里的垃圾进行开袋检查,并且用手机扫描垃圾袋上的二维码进行户主身份识别,将垃圾拍照上传系统,因此很多志愿者的子女都是非常反感父母做这样的事情。73岁的志愿者丁奶奶说,她女儿开始时坚决反对,觉得老人每天和垃圾打交道太不卫生,身体容易生病。而且她翻垃圾桶时,还被别人误以为靠捡破烂为生,这话传到女儿耳朵里,更让女儿恼火。在丁奶奶的一再坚持下,她女儿的态度终于发生了改变。

    “垃圾分类监督员”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从目前抽检情况看,该社区垃圾分类情况比以前进步不少,开袋的厨余垃圾袋里很少发现其他垃圾。

    免费“剃头匠” 服务社区居民 

    “周师傅,今天帮我头发修短一点。”2月21日,又逢周信福的爱心理发屋开门迎客的日子,一大早就有几位大伯大妈等在门口了。

    周信福是海曙南苑社区大名鼎鼎的“剃头匠”,辖区内的孤寡老人、高龄老人、瘫痪病人几乎人人都接受过他的义务理发服务。退休后,周师傅自告奋勇参加了南苑社区的志愿者队伍,常常免费为老人们理发,他还在社区的支持下,开办了一家爱心理发工作室,方便固定为老年人理发。

    每周二到周四,周师傅都会带上当年开店时留下的理发工具、白大褂,来到工作室为老人理发。每次理发时,周师傅都和老人们聊天解闷,有说有笑。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周师傅会主动跟随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提供服务。但这却是份“苦差事”,这些老人的轮椅或病床是他们全部的生活空间,因此周师傅在为他们理发时,总要拿出“十八般武艺”,爬上床头、单膝跪地、马步半蹲,经常脚麻了,腿也抽筋了,可他却视这些辛苦为乐趣。

    就这样,周信福爱心理发屋的事情在小区传开了。精湛的手艺和为人的热情,让他收获了不少“熟客”,甚至别的小区居民也“慕名而来”。

    助老送餐  13年如一日 

    “朱师傅,饭来了。”下午4点,应根美拿着热腾腾的饭,从海曙尹江岸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出发,为腿脚有疾病的92岁朱大爷和他老伴送饭。

    这也是应根美13年来的日常。2004年起,海曙区开始探索低成本亲情化的居家养老之路,尹江岸社区成立了“老人餐厅”,以解决社区内的老人们的中晚餐问题。其间,社区社工、志愿者也自发形成了送餐队伍,为不方便去餐厅的老人们送餐,一送就是13年,且365天风雨无阻,应根美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是年龄最大的一个,今年已经81岁了。

    “我们劝过很多次,但是她说只要走得动,就想给老人送饭。”尹江岸社区党委书记徐剑英说,去年4月,应根美不小心摔了手臂,骨折严重,本以为应根美会就此“退休”,没想到,她身体一恢复,又出现在了居家养老中心,一天两次为老人送饭。

    她也成为了老人的守护者,每次送饭时,会观察老人的状态,不舒服了第一时间向社区报告。有一次,有个独居老人生病了,应根美敲门没有人应答,她马上联系了社区,以确保独居老人的安全。

    记者  徐丽文  陆麒雯

    通讯员  陈红 张立  毛一波

    记者手记

    “老有所为”才是最大的“老有所乐”

    如今老龄人口已是“七十不稀奇,八十不算老,九十不少见,百岁不难找”。人口寿命越来越长,老龄化的背后,更有“年轻态”的趋势,退休之后依然年富力强的老年人已经趋于常态化。古人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们当然不可能要求每位老人都做伏枥的老骥,但如果每天居家安闲度日,不再为社会和家庭操劳,只求安度余生,对于个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生命的浪费,这种浪费甚至还会对老年人产生负面的影响;对于社会来说,更是一种缺憾和损失。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那些依然活跃在志愿者队伍中的老人、有丰富多彩爱好的老人、制订目标奋力完成的老人……总是活力十足。为什么他们能有这么好的精气神,全在于他们老有所为。人生老有所为,则不会觉得自己已成为社会包袱,不会消极地“坐吃等死”,而是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自己的价值,成就一个精彩的人生。

    老年人工作了大半生,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这些都是社会的宝贵财富,这些财富加以利用,就能发挥巨大的能量。例如《宁波老年》曾经报道过的热心老人关注贵州贫困学生,在捐款捐物的同时,还亲自到贵州帮助建设新校舍;例如市委老干部局“银辉”志愿者发挥自己所长 ,常到学校给孩子们宣讲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因此,一方面老年人自己应该改变消极养老的观念,另一方面,全社会也应重视老年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支持“老有所为”群体以适当方式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之中,为他们提供一些施展专长的平台,让他们发挥余热,再立新功。

    总之,老龄的人生应该有作为,老有所为才能老有进步,老有快乐,老有所为的人生也才更精彩。      记者 蒋继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