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3月开始,镇海骆驼街道老集镇棚改项目正式启动。据悉,这是宁波市单体体量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棚改面积50余万平方米,涉及拆迁户数4200户。在一起住了二三十年,一下要各奔东西,大伙儿心中难免有些恋恋不舍。得知这一想法后,骆驼街道中街社区在昨天上午,为350多位棚改居民安排了一次题为“棚改之情”的聚会活动。活动现场,居民们互诉衷肠,热闹非凡。 舍不得的不仅是“很舒服”的老房子 爬上“吱呀”作响的木质楼梯,62岁的刘静芳在中街社区方景和弄35号住了20多年,4年前因为要帮忙带孩子才搬走,是35号二楼住户中最晚搬的。 眼下,方景和弄35号要拆了,刘静芳回来再看一眼,言语中满是不舍,“现在到哪里去找住得那么舒服的房子。”让刘静芳觉得“舒服”的,不止是房子,还有一群相处融洽的老邻居。 方景和弄35号是两层楼房,一共14户人家。每套房子的使用面积只有30-40平方米。那时,有些人家里孩子多,住不下。每天到了晚上,就把孩子送到邻居家睡觉。长年累月,邻居家从无怨言。这些年来,方景和弄35号的老邻居们陆续搬走,但彼此间的感情并没有因此变淡。 70岁的冯朝珍在方景和弄和商场路住了将近25年,眼下这两个地方都被列入棚户改造范围。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就要消失,心中自然会有不舍,但对于冯朝珍来说,这种不舍并不是很强烈,因为“我和原来的邻居现在还是邻居。” 冯朝珍口中的“邻居”,原先也住在方景和弄。两家人一个住在东边,一个住在西边。现在两家人都搬到了骆兴家园住,一家住四楼,一家住三楼。冯朝珍说,平日帮忙看个家,帮忙取个报纸,“我感觉挺好的。” 从“老邻居”变成“新邻居”的故事,在中街社区还不少。81岁的叶飞彪和85岁的顾鲁水也是同一幢楼里住了三四十年的老邻居。棚户改造项目启动以后,两家人都有同一个担心:以后住哪里?尤其是,以后见不到老邻居了怎么办? 社区在得知这件事后,带着两位老人几乎跑遍了骆驼街道大大小小的楼盘,最终找到了适合的房子,不仅是楼上楼下,而且还都是电梯房,成了“新邻居”。 “根据地”从裁缝铺搬到微信群 骆驼街道三五路边上一家不起眼的裁缝店,是原来住在中街社区东一坊的24位老邻居日常交流情感的“根据地”。眼下,东一坊拆迁在即,24位老邻居也将各奔东西。“就算房子拆了,我们的感情也不会散。”63岁的顾瑛一连说了好几遍。 顾瑛和邻居们都加了一个叫“开心快乐”的微信群。最初是由裁缝店的老板“掌门人”(网名)创建,成员就是24位老邻居。这个群建立短短一年半,已经组织群成员去过不少地方,近一点的像镇海郑氏十七房、海曙鄞江庙会,远一点的去过杭州、苏州,最远还去过北京。“我原来不喜欢出去旅游的,自从加入群之后,也变得喜欢出去走走了。”顾瑛说。 “就算我们现在不住在一起了,只要微信群里发个消息,我们一定会出现的。”几个加了群的老邻居笑着说。记者 石承承 通讯员 陆金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