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邻居徐世静为孤寡老人李兰芬(右)带去了自己种的青菜。 记者 孔玲 摄 |
在农村,孤寡或病残老人不在少数,除了符合条件的老人可以进入敬老院,如何照顾好其他孤寡老人的生活,一直是余姚三七市幸福村村委会所探索的课题。 听说幸福村的“邻里守望”养老服务特别受欢迎,前天下午,记者特意前往探营。 “我的幸福密码就是这些好邻居” “嬷嬷,这是你最爱吃的烤菜,给你送点来!”昨天下午,在余姚三七市镇幸福村,73岁的孤寡老人李兰芬正在家里闲坐,邻居宋永康的妻子徐世静走了进来,她手里拿着几颗自己种植的大青菜,还特意带了几包面和调味品。李兰芬老人育有四个女儿,女儿各自成家后都离老人很远。最近的大女儿距离幸福村也有5公里,平时也难得有空照看老人。36年前,李兰芬右眼失明;7年前,她的左眼也渐渐失明了。5年前,李兰芬的老伴也去世了,这让老人的生活陷入了黑暗之中。这一切,都被周边的邻居看在眼里。尤其是村民宋永康,就住在老人家隔壁。从那时起,他与妻子徐佳静就成了老人家里的常客。平时,有事没事都要过来看一眼,问候一声,看看老人是否安好。家里有什么好吃的,更少不了老人的一份。“这扇窗户是我与邻居们直接对话的窗口。”在李兰芬老人家里,客厅里的一扇窗户刚好对着徐佳静的家门。老人摸着窗户,高兴地为记者演示着开关窗帘,说是早与邻居们达成默契,无论什么时候,家里有了大小事情,只要对着窗户喊一声“阿康”,宋永康夫妻俩就会立马过来帮忙。“有了这些好邻居,我哪里都不要去。”性格开朗的李兰芬笑呵呵地说,四个女儿再三请求接她去养老,但自己执意不肯。平时,邻居们除了照顾自己的生活,有啥好吃好喝的,都忘不了自己。家里的电话、水龙头等坏了,都是邻居义务修理。就连地上脏了,邻居只要看到就会主动打扫干净,比自己的女儿还勤快。“我这个‘瞎子’都靠邻居们帮助,大小事数也数不清了。”一说到邻居的好,李兰芬很是健谈。她说,前年十月,因台风天气家里进水,自己视力不好并不知情。幸亏半夜“阿康”来家里查看,忙了一个多小时,才把家里的冰箱架高,将衣服柜子等搬到了高处,避免了家当受淹。说到动情处的老人满脸感激:“我的幸福密码就是这些好邻居,真希望能活到一百岁。” “大家的陪伴让我不孤单” 在幸福村西翁36号,一名村委会的志愿者正陪在88岁的孤寡老人陈张法身边,与老人聊着天。陈张法老人无儿无女,独居30多年了,但身体还不错。平时,老邻居李微珍也是几十年如一日照顾着老人,买菜、购买生活品等都不用老人操心。特别是幸福村开展“邻里守望”活动以来,更多的村民和志愿者不时上门看望,陪着老人说话、下棋。老人说,这么多人都在关心自己,自己一点都不孤单,这就是他的幸福密码。“幸福村开展‘邻里守望’活动是余姚首创。”三七市镇宣传干部介绍说,幸福村有1668户4000多名村民,“邻里守望”是结合村里的现有条件所开展的。通过邻里互助、村干部的走访结对,提高孤寡病残老人的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让孤寡老人的精神世界不再孤独。记者了解到,村里还给13个孤寡老人免费发放了“邻里守望幸福卡”和老年手机。卡上印有银行、电信、水电、理发等12个志愿服务队的电话号码,老人如有需要,只要拨打这些电话,就有志愿者上门服务。 村委会探索“邻里守望”养老服务 幸福村妇女主任高素贞告诉记者,村里从2015年重阳节开始,对符合条件的老人实行“三对一”服务,即志愿者、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与一位老人结对,为老人提供采购、饮食、晒洗打扫等方面的生活照料。这也是余姚市创新实施的“邻里守望”居家养老照料服务项目。目前,有13个老人都与村里结对,他们都属于孤寡、空巢、重度残疾、低保和“五保户”等重点服务对象。“这些年,村里一直都在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服务老人模式。”幸福村党委书记应春龙介绍说,幸福村占地9平方公里,老人居住分散,往返照料中心不方便。“邻里守望”活动的开展,解决了孤寡老人的后顾之忧,构建了和谐新农村的幸福美景。采访结束时,三七市镇宣传委员吕幼萍告诉记者,幸福村的“邻里守望”模式还在试点阶段。在完善相关工作的同时,镇里还在考虑将这个模式推广到辖区的11个村。记者 孔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