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7版:原生态笔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3月1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星社区 原村民和“外来户”逐渐融合

沈国荣剪得一手好窗花。每年寒暑假,他就会在社区举行公益培训班,教小朋友剪纸。
现年69岁的龚生国2008年搬入新星社区清林闲庭,社区内去年12月开始的垃圾分类是他目前必须要接受的新事物。
整洁的青林闲庭小区。

    记录时间:2017年2月14日

    记录地点:海曙望春街道新星社区

    记录者:记者 石承承

    家中置换下的旧家具舍不得扔,拿到楼下,劈成柴,用来烧水,这在新星社区成立的最初几年,经常可见。

    这样的做法,对于原新星村村民来说,是日常生活中最寻常不过的,但对于买房入住的“外来户”而言,却有些难以理解:“乡下人,未免也太节约了吧。”

    记者从新星社区居委会了解到,现在社区共有居民2529户,其中,城市拆迁户和购房户,即非原新星村村民,占总户数的近30%。

    当村民遇上居民,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至今仍在碰撞出新的“火花”。他们是如何化解的呢?记者走访了原新星村村民、城市拆迁户、自购房住户,试图找到答案。

    “城市套路”

    网上有句玩笑话,叫做“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不过,对于69岁的龚生国来说,农村是回不去了,能做的就是怎样玩转“城市的套路”。

    龚生国是原新星村村民,2008年搬入新星社区清林闲庭。

    清林闲庭落成交付后,同时入住的除了原新星村村民,还包括城市拆迁户和购房者。龚生国说,作为“原住民”,虽然和后两者之间没发生过直接冲突,但彼此总有些“看不惯”。

    刚搬进来那会儿,村民们一下从忙碌的田间劳作中解放出来,多了大把空闲时间,经常聚在楼道口、社区广场上,不是搓麻将,就是闲扯家长里短。住惯了楼房的“城里人”难免看不惯。

    村民们也看不惯“城里人”的做派:一天到晚把自己关在家里,一点人情味都没有。

    即便到了今天,这种生活习惯上的差异仍然存在: 采访当天上午,记者走进小区,看到好几个居民抱着被子下楼。有的奋力一挥,直接将被子铺在社区广场的雕塑和健身器材上;有的在河边两棵树上拉起一根绳,将被子挂在上面。

    一位居民路过,原本想去健身器材上练练臂力,可一看摊在上面的被子,连连摇头。

    入住清林闲庭近10年,像这种生活细节上的小摩擦,龚生国感受过不少。最近他又遇到了“城里人”的“新套路”——垃圾分类。

    龚生国说,社区是从去年12月开始推行垃圾分类的,现在他老婆收拾垃圾时,都会将厨余垃圾和生活垃圾分得清清楚楚,用统一发放的垃圾袋装起来,再扔到相应的垃圾桶里。

    “城里套路”太多,以至于龚生国感叹:“都已经是六七十岁的人了,感觉还要不断吸收新文化。”龚生国说,现在他每周有三天要去老年大学上课,有两天要给社区合唱团拉二胡伴奏,抽空还得组织老年协会的各项活动,有时还得帮忙调解邻里纠纷。

    “乒乓外交”

    “其实交朋友非常简单,关键你要走出去,不要把自己关在家里。”74岁的沈国荣说。他原先住在月湖西区,被拆迁安置到清林闲庭。

    作为“外来户”,沈国荣真正融入社区生活,是从乒乓球开始的。

    社区居委会的活动室里有乒乓球桌。只要有空,沈国荣就会跑去打会儿球。这个习惯一直保持至今,记者采访当天,他刚刚打完球赶过来。

    沈国荣说,他刚开始去打球,看到有小朋友也在玩,但手法有些生疏,他总忍不住要在旁边支上几招。

    一来二去,沈国荣不仅跟小朋友熟了,跟小朋友的家人也熟了……

    现在,说起“沈国荣”这个名字,社区里很多人都知道:

    因为他剪得一手好窗花,每年寒暑假,他就会在社区里举行公益培训班,教小朋友剪纸。

    还因为他心灵手巧,邻居家中有什么需要修修补补的,总会第一个想到他,而他也总是随叫随到。

    61岁的虞美珠是2008年最早一批在清林闲庭买房并入住的“外来户”。如今,虞美珠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她作为主要负责人的社区喜洋洋老年腰鼓队已有成员20多名。

    逐渐融合

    无论是像龚生国这样原新星村的村民,还是像虞美珠、沈国荣这样的“外来户”,在经过近10年的磨合后,彼此之间的差异已经不是那么明显。

    不过,随着周边环境的改变,他们也面临新挑战:跟租户们相处。

    距离社区不远的高鑫广场开业,经营日益形成规模,大量从事服务行业,尤其是从事餐饮业的外来人口需要就近找住的地方。租金相对比较便宜的清林闲庭成了他们的首选。

    群租现象因此而生。

    沈国荣住的那栋楼一个单元的12楼,约200平方米住了10个人。光排队等洗澡就是件麻烦事。尤其是夏天,有人等不及,直接打开消防龙头冲澡,结果水流“哗哗“”顺着楼梯往下淌。

    有些餐饮店的服务员,做完晚市收工回家,都已经是半夜十一二点,喧哗声在所难免。

    万般无奈,只能求助社区。从去年开始,社区警务室要求,但凡房屋出租的,都要求房东到社区警务室进行登记,一旦出现纠纷,能及时落实到人。

    “其实要和别人相处好并不难,首先要自重。”这是虞美珠和沈国荣近十年社区生活的共同感悟。

    虞美珠说,她们腰鼓队现在在整个海曙区都小有名气,经常要为了参加演出而排练。为了尽量减少对居民的干扰,她们常常跑到靠近江边的空地上去排练。遇到夏天,不少居民起得早,她们只能“转战”高鑫广场门口的空地。

    本版图片 记者 崔引 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