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村民在小区里悠闲地散步。 |
 |
小区环境优美。 |
 |
钱家村的河道变干净了 |
记录时间:2017年2月14日 记录地点:高新区梅墟街道钱家村 记录人:记者 王颖 鸡年春节刚过,我从同事手中接过“接力棒”,前往梅墟街道钱家村。这是我们连续第9年记录这个村庄的故事。 听同事说,她前8次来钱家村几乎每次都是下雨天,在村里走访,往往“拖泥带水”,鞋袜都湿了。这次,我去钱家村赶上了好天气,阳光和煦。就算是下雨也不怕,村里处处是水泥路,人行道铺着地砖,跟城区没什么两样,一脚水一脚泥的景象只能被封存在记忆中了。 这天,我和50多位村民聊一年的变化。大家都说了同样的意思:细微的变化每天都有,都融在生活里了。家里生活好了,村里环境变好了,人的想法也在更新。 “吃有、住有、用也有,种菜主要图高兴!” 阳光暖暖,68岁的方雪娣把蔬菜摊摆在了梅江东苑北区门口。青菜、大蒜、白菜、萝卜等时令蔬菜摊在了塑料布上卖,份量都不多。 她热络地招呼:“霜打过,菜很甜的。不用药的,天气冷,不长虫,我自己家也吃这个菜的。” 2009年起,钱家村启动拆迁改造,村里早没有了农田,方雪娣的菜种在哪里呢? “种龙山那边,三轮车骑过去要20分钟。以前是人家种葡萄的,现在荒着,我就种菜。”方雪娣说,种的菜主要供自家吃,吃不完的,就在小区门口卖。晒晒太阳卖卖菜,也蛮舒服。 “我身体还好得很,闲不住。”方雪娣一边招呼生意一边不无自豪地说,“当了几十年农民,还是种地最爽快。现在,吃有、住有、用也有。房子分了几套,村里每年给分红。种菜,主要就是图高兴。”她掰着手指头兴奋地说。 “年纪轻的,一般在周边上班。上60岁了,一般不上班,在家闲着。前两年,种菜的人挺多,骑电瓶车到10里外去种菜。也不图赚多少,主要是开心。”村主任梁景春说。 梁景春说,现在健步走在村里很受追捧,每天早、中、晚都有很多人在健步走。以前,忙种地忙赚钱,谁有心思走路。现在,跟城里一样,大家都想锻炼锻炼,让自己更健康。 “只要不下大雨,我每天都要走足2万步。走了一年,血脂也降下来了。”村民周师傅翻开手机上的微信运动自豪地说。 “脏了30多年的河变干净了” 走在钱家村,问起村民村里有什么大的变化,几乎每个人都说起了“那条河干净了。”这条河从民和家园北面流过,旁边是新开通的黄杨路。 站在石桥上,放眼望去,河道有10米多宽,河水碧绿碧绿的,两边修了河坎,立着栏杆,铺起了草坪,种上了绿化。阳光下,沿着河边走,心旷神怡。 “这条河,以前脏得很。”河边散步的一位师傅已经60多岁了,土生土长的钱家村人。“我们小时候,这条河还干净的,天热的时候经常泡在河里。那时候,这条河没现在宽。我20多岁的时候,这条河就开始脏了,成了臭水沟,什么垃圾都扔里面,一年比一年脏,又黑又臭。去年,街道把河道通了,河坎一弄,没想到,这臭水沟能弄得跟小公园一样。” 梁景春说,这条村河是高新区和梅墟街道出钱治理的,托了“五水共治”的福,脏了30多年又“焕然一新”了。 81岁的周彩香也和老邻居们在晒太阳,她精神奕奕地说:“以前我住小阁楼,逼仄得很。现在一个人住一套房子,通风又明亮,小区和边上环境也交关好,过去哪里想得到,托共产党的福啊。” 除了住房,周彩香说村里的分红也让自己的老年更有保障。“钱分了10多年,一开始每年几千元。这几年,一年好几万元呢。” “这里住着舒服、安静又方便。菜场走走就到,出门有6趟公交车。”一住同在晒太阳的老伯说。 “撤村并居是自然而然的事” 在钱家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长梁景兆面前,摊着一份规划图纸。 他快人快语地解释:我们村里资产现在主要还有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和店面房这三部分,“今年,最要紧的是把这部分商业用地找个买家,卖个好价钱。你们关注我们村这么多年,也帮我们吆喝吆喝。” “卖了后的所得怎么分配呢?” 他说,钱家村撤村并居已经提到议事日程。等村里三资明晰,所有者权益(分红)归零后,撤村并居就更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全村户数最多的时候有670多户,现在,村民的生活已经逐步从村的概念拓展成了社区生活。 “撤村并居,这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对钱家村来说,2009年起开始旧村改造、安置,社区化也是自然而然的。”梁景春说。 拆迁,让钱家村多数村民的钱袋子以远超乎预期的速度鼓了起来。 用梁景春的话说:“对钱家村村民来说,拆迁致富后,守住财富是最要紧的!” 过去,大家靠“在地里刨生活”,现在更多的是做起钱和房子的文章。 比如,大多数家庭把钱放银行;手头有多套房子的,都在租房、卖房这事上颇有心得的,一些村民还投资了店面…… 老人们聚在一起,聊的话题也离不开养老。黄杨路边上的地空出来了,区里将建个老年乐园,不少老人在打听,看以后能不能住进去。 “还是住养老院好,有人洗衣服、洗被子,三餐不用自己做,也省得子女照顾起来负担重。” 梁景春笑着说:这几年,村民钱袋子鼓起来了,生活方式变了,想法也变了。以前,年纪再大也要住家里,由子女来养老。现在,很多老人想得开,觉得养老院提供的养老服务也贴心得很呐。 有村民开玩笑说:“又脏又臭了三四十年的河都能变干净,我们的思想肯定也要更新,得跟上时代啊。” 本版图片 记者 刘波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