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0版:原生态笔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3月1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湾头 留住老底子的记忆

安置小区三水湾一隅。
社区健康驿站
社区幼儿园

    记录时间:2017年2月14日

    记录地点:江北湾头

    记录者:记者 范洪

    说来也巧,这天早晨记者来到湾头,在小区门口正好遇到刚上任不久的新任社区书记李丽。虽说已有18年社区工作经验,绝对算是“老司机”,但李丽仍很谦虚地对我说:“我才到这里工作没几天,又碰上过年,估计还是你熟悉……”寒暄着,我和李丽在小区里走着。

    社区来了新书记

    “我来这里满打满算才1个月时间。”李丽最早在划船社区工作,后调到江北,一头短发的她显得十分干练,在记者前面大步流星地走着,动作麻利,说起话来也十分爽朗。

    “刚听到自己要调到湾头来工作,说实话我心里也有点嘀咕。”李丽说,湾头是有名的安置社区,大多数居民以前都是种蔬菜的,这和她以前工作的社区有很大不同。

    “周师傅,好啊,过几天到我那里去坐坐……”边走边聊间,李丽朝着迎面走来的一位中年人客气地打招呼,这让我颇感意外:“可以呀,才来没几天就混熟了。”

    李丽说,她过年前刚来这里时就觉得,这么大一个社区,社区活动要多搞一些。于是,她就想张罗着搞个“义暖湾头”的志愿者活动聚聚人气。

    很快,活动办起来了,现场免费磨剪刀、理发等,很受大伙欢迎。在现场,这位周师傅还主动找到李丽,说他会理发,而且也愿意为大伙服务。“那下次活动我们就可以找你啦。”一来二去,两人便认识了。

    和周师傅一样,李丽在日常走访中发现,这里的居民对社区活动的参与意识还是很强的,而通过活动为纽带,让大伙尽快适应社区生活,成了李丽在这里开展今后工作的一条新思路。

    家门口就有“云医院”

    一路走着说着,记者和李丽来到社区“健康小站”。屋内开着空调,暖意融融。大厅里一溜长椅,还有一台正在放着热播电视剧的液晶电视;里屋是办公间,有一张床,还放着一些简单的医疗仪器。

    这是由甬江街道、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设立的社区医疗点,可以为居民提供量血压、血糖、血脂以及做心电图等一些基础的医疗测量服务,这些体征数据还可以传输到平台,经过智能分析后存储在云数据库,形成“个人健康档案”。

    数据有异常的,可通过网络先由甬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诊断,也可自动转到“智慧健康中心”,由全科医师提供看诊建议,这等于是把医院开到了小区里,非常适合术前术后的随访以及一些慢性病、亚健康以及老龄人群。

    今年70岁的管素琴老人正在这里测血压,她告诉记者,自己有高血压,要在以前,最近也要跑到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量血压。如今,这个“健康小站”就设在了自家楼下,出门倒个垃圾也能顺带测下血压,真是太方便了,“这样的生活以前想也没想过”。

    社区里留下老底子的湾头印记

    一幢幢的楼房,各类完备的社区服务……记者第一年来此进行“记录”时,眼前是一片菜地和棚户区,如今的湾头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都市化气息浓厚。虽然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但湾头人也想把自己的传统文化永远留下。李丽说,过去这一年,几乎与云医院同时落成的,还有湾头历史文化展示馆,这也是湾头区别于其他社区的特色之一。

    在这些展示馆中,记者对其中的“菜农文化”展示馆印象最深刻——因为宁波最早的蔬菜供应基地和最早的蔬菜交易所就在湾头,而湾头人种菜的历史更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旨蓄由来足御冬,春秋早韭复秋菘。湾头隙地无闲旷,第一佳蔬雪里蕻。”这首出自清道光年间戈鲲化的《甬江竹枝词》,说的就是当年湾头蔬菜种植的盛况。

    春天的甜菜心,夏天的梅豆,秋天的萝卜……在这里,记者看到了湾头一年四季不同的蔬菜。时至今日,老底子的湾头人还能说出当年流行在民间的那句俚语:湾头地,勿落空,拔出萝卜就种葱。这是湾头人田间活四季不停、没有空闲的真实写照。

    应该说,“菜农文化”是属于湾头的特色文化,而展示馆就是要把这些老底子的印记留住。每当走进这里,如烟往事重新回到湾头人面前,蓑衣、斗笠、犁耙成为那段岁月的记录者,这也是湾头人勤劳智慧的见证。

    本版图片 记者 刘波 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