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了干点啥?对于不少老人来说,前往老年大学继续学习、交些朋友绝对是首选。然而,与老年大学学员数逐年增长相对应的是,一些公办校“挤破头”,一座难求。有专家呼吁,增加老年大学的数量供给方能“治本”,在鼓励更多民间力量办学的同时,政府部门也应给予民办老年大学更多的支持。记者 陈韬 陆麒雯 分析 公办学校师资雄厚、学费便宜 “我们曾做过一个全省居民公共服务需求调查,里面涉及老年教育的调查数据显示,老人求学需求满足率不到30%,这意味着,老龄化社会老有所学的需求十分强烈。”浙江省社会学学会会长杨建华说。 公办老年大学最吸引老年朋友的,是师资力量雄厚、学费便宜、课程丰富这几大优点。特别是学费,每周一节课,一学期16节课。报名最热门的班,主要是运动类的,如各地老年大学的健身形体操(也就是广场舞)、越剧教唱等,学费最贵也就在200元左右,便宜的只要150元。而民办的老年大学起码要400元左右,相差一倍。 公办老年大学招生特别火,火到什么程度?作为全市10余所老年大学中率先实行网上报名的鄞州老年大学,曾出现过两三分钟内热门课程上百名额瞬间被抢光的场面。 出路 社会力量介入办老年大学 面对需求广泛的老年朋友,老年教育发展已然迫在眉睫。 杨建华指出,老年教育市场很大,现在有不少民营企业开办“老年大学”,成效不错。“我们上次去温州鹿城区考察,那里有一家民营公司叫黎明西路社区华康老友俱乐部,当地的街道、社区对其有场地、水电等方面支持。该企业开办社区老年大学大约有三年,收支方面略有盈余,我认为这样的模式今后会越来越多。” 宁波是否也有这样的民办老年大学呢? 2015年1月份,宁波首家民办老年大学“攸品松年学堂”正式开学了。计划对外招生300人,共6个班,专业分别为拉丁舞、计算机、医疗保健、广场舞、戏曲五个。“没想到当时来报名就有600多个学员,整整多出了一倍。”该公司副总经理李雷说,一开始他们是抱着试水的心态,没想到大受欢迎。 “攸品松年学堂”还有另一个身份——“鄞州区老年大学分校”,政企合作,学校所有的师资、课程设置都与公办老年大学同步,就连收费也与公办大学相近。公司曾经算过一笔经济账,他们是一家社区邻里中心的经营企业,社区配套房现成,师资、课程等由鄞州老年大学安排,补助金可抵掉大部分的装修等前期投资。这样,开设一家社区老年大学只需要日常运营等费用,若招收1000个学员,就能维持收支平衡。 与“攸品松年学堂”一样,启华教育也是一家民办老年教育机构。从2016年开始,江北区委、区政府出台《关于发展老年教育的实施办法》提出工作目标:通过3到5年努力建立“广覆盖、低门槛”的老年教育服务网络、使江北有就读意愿的老年人都能就近入读老年大学。 目前除去区一级老年大学、慈城镇老年教育由政府承办,江北其他7个街道均采用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模式,其中5个街道与启华教育合作。现在,启华教育在江北共设有23个教学点,拥有近3000名老年学员,开班80多个。 对于一个民营机构来讲,盈利才能获得生存的机会。江北区要求区财政局和各街道(镇)将老年教育的经费保障列入财政预算,采用区、街道(镇)分级负担的机制。对区老年大学及下属分校老年教育经费根据评估情况,按参加人次人均450元公用经费进行补助(不含学费),学费按实际收入全额返还。“在这样的情况下,才保证了我们机构不亏损。”启华教育负责人黄颖杰告诉记者。 延伸 老年教育社区化是趋势 如今,像“攸品松年学堂”和启华教育这样较为成功的民办老年大学数量还是太少,目前仍难满足广大老年朋友的入学需求。 杨建华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光是开办几所老年大学不足以满足老年人求学需求,老年教育社区化是一个必然趋势。 什么是老年教育社区化?他解释说,即以社区为单位,做好辖区老人的教学工作。至于怎样开展,杨教授建议让学校和社区实现资源共享,比如,小学、中学的老师可以到附近社区参加老年教学(师资共享),而老年教学的场地周末可以放到学校(场地共享),而这些要正常运作的话,需要政府再做发展规划。 热心读者徐女士也提出自己的观点:“老年人之所以对老年大学趋之如鹜,还是因为内心孤独,需要寄托和排解。我觉得除了完善老年大学供给需求外,更需要子女和家人用爱来补偿,不要让老年大学成为老人排遣孤独的唯一去处。如果子女多陪老人,给老人安排娱乐生活,一心要挤老年大学的人也许就会少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