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3月14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志愿服务进入大学生评价体系

    胡晓新

    3月12日,央视《朝闻天下》栏目报道了一个拍摄乡村婚纱照,帮老人圆梦的感人故事,故事背后的主人公是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土建学院大二的学生黄昊楠和他的4个小伙伴。“我们希望给每个想要留下幸福瞬间的老人们,免费、专业、自在地拍一组合影。就在他们最熟悉的村子里,和此生最爱的人一起。”黄昊楠说。

    能够被央视点赞,说明黄昊楠和他团队的这一志愿服务还具备“稀缺性”。而许多志愿服务又恰恰是学生与社会都迫切需要的。因此,让志愿服务进入大学生评价体系,对大学生与社会应是双赢。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与志愿服务偏少的现状,和从小到大的教育引导体系不无关系。按照目前的升学与学生评价体系,无论是小学还是大学,学科成绩一直是学生、学校、老师和家长心目中的“重中之重”,大学毕业后无论是就业还是考研,学业成绩仍是主要参考物,志愿服务得到重视的机会与程度一直十分有限。这方面,国外名校录取学生十分看重志愿服务经历的做法,就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近年来,一些高校甚至中小学校开始重视这项工作,比如要求学生在假期里到社区或者其他单位从事一定时间的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但实际执行中“水分”很大。比如每次假期结束后,总有为数众多的学生家长,为了孩子子虚乌有的志愿服务到社区等地“求盖章”,就颇能说明问题。

    大学生是社会志愿服务的重要参与主体,但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评价尚未形成完善体系,这也从整体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文明素养和自身能力的提升。说实话,从小学到大学,学生所接受的文明素养教育看起来并不少,但他们中的不少人进入社会后,却仍需要有人来教他们不要乱穿马路、不要在公共场所喧哗等最起码的行为规范,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那些从书本到书本的“说教”,很难让人养成自觉自愿的文明习惯。如果有实践活动支撑,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比如经常参加维持交通秩序之类的志愿服务活动,平时自身的违规行为就会相应减少,观察与纠偏能力就能增强;而社会也迫切需要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有他们的广泛参与,许多诸如垃圾分类等文明行为的推广,或许会“柳暗花明”。

    而对有着深厚乡土情怀的黄昊楠来说,乡村婚纱照这一志愿服务也许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他内心还藏着一个复兴乡村的梦想。你想,带着这样的情怀与梦想去进行一项志愿服务,收获是不是书本学习所不能替代的?如果让志愿服务真正进入大学生的评价体系,对于黄昊楠他们,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推广,对于社会文明的促进,是不是功莫大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