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3月1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可能是最早拍摄宁波的视频

摄于1931年,记录的是奉化雪窦山美景

友声旅行团在妙高台。
武岭头执勤的警察。
友声旅行团游剡溪。
约翰·汤姆逊1872年4月拍摄的奉化雪窦寺。

    很多市民出去旅游,都喜欢用手机拍一些照片或是视频以作纪念。其实,这种习惯早在近百年前就有了。昨天,奉化档案馆专家为记者播放了一段拍摄于1931年的视频。画面里,一群穿着民国时期服装的青年男女正在游玩。据考证,这是一段无声黑白视频,时长8分钟,是当时上海一个名为友声旅行团的非营利旅行团体到奉化雪窦山旅游时拍摄的。这也是目前已知的最早拍摄宁波的视频资料。

    8分钟视频展现奉化风光

    雪窦山位于奉化溪口镇西北,海拔800米,是四明山支脉的最高峰,素有“海上蓬莱,陆上天台”的美誉。

    “拔地万生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机丝挂,映日还成五色文。”王安石一首《咏千丈岩瀑布》,道出了奉化雪窦山的旖旎风光。宋理宗赵昀也曾御书雪窦山为“应梦名山”。山上有乳峰,乳峰有窦,水从窦出,色白如乳,故泉名乳泉,窦称雪窦,山因此得名。

    据史料记载,1929年5月19日,鄞奉公路正式通车,公路直达溪口入山亭,大大促进了雪窦山旅游业的发展。这段视频就拍摄于鄞奉公路通车两年后的1931年,距今已有86年时间。

    记者昨天看到,这段视频展示了奉化雪窦山景、千丈岩、妙高台、三隐潭,以及溪口剡溪、武岭头和武岭门等处的风景。

    视频里,旅行团男女老少一行十三人,女士穿长裙,男士身着薄长衫头戴礼帽或西洋装配鸭舌帽,与当地身着厚棉衫头顶瓜皮帽的向导形成鲜明对比。旅行团从入山亭拾级而上,先到千丈岩瀑布下,再到飞雪亭和妙高台,然后取道三隐潭回溪口剡溪岸畔;游历了武岭头,穿过武岭门,最后乘车离开。

    一路上,游客或走或驻足交谈,或休憩远眺风光或拍摄留忆,旅途中欢声笑语不断;偶有孩童采撷路边烂漫的山花,甚至两个年青团员在瀑布潭边玩起了孩提时代的游戏——打水漂,完全沉醉于雪窦山美丽的景色中。

    从视频里可以看到,三隐潭峡谷有少量积雪,千丈岩和徐凫岩的瀑布水流不是很大,远处的山间梯田注满了水;剡溪上竹筏载人运货往来穿梭,溪边居民浣洗衣衫,武岭头悠闲的警察,游客们谈笑风生……

    短短的8分钟视频,尽显当时雪窦山的美景、奉化溪口的风土人情。据奉化档案馆专家考证,这段视频拍摄于1931年三四月份,目前的这段视频只是原始视频的一部分。由于时日已久,大部分视频资料无法读出。

    拍摄视频的旅行团名声赫赫

    拍摄这段视频的友声旅行团在当时可谓名声赫赫。有关资料显示,1915年间,5名小有积蓄、略富闲暇的上海洋行职员孙宗源、姚元斡、陈继纲、俞载赓、马剑笙,鉴于“沪上烦嚣浮靡,无可作正当之消遣”,便自组社团,作浮生半日之闲游,最终催生了民国时期上海乃至全国最大的非营利性旅行团体——友声旅行团。

    翻开《友声旅行团简史》可以看到,友声旅行团采用会员制,按照普通、特别、永久、基本等四种入会方式,缴纳不同的会费。由于会费不菲,友声旅行团的成员多为当时上海滩中产阶级以上人员。旅行团除了开设定期旅游项目外,还特别注重培养团员的归宿感以及团队的凝聚力,建立了摄影、国乐、国术、平剧、话剧、足球、网球、田径、游泳等兴趣小组。

    此外,旅行团还参加了赈灾义演、慰问十九路军、培养童子军等社会活动。通过数年的运作,友声旅行团从最初的数人发展为8000余人的大社团,并在湖州、汉口、杭州、镇江等地设有支团,常年举办各类长短途旅行。

    友声旅行团还奉行“游玩必有记录”的原则,每次出行都会带上相机等设备留影惠存,作者可将作品登载于社团的期刊——《友声月刊》。友声旅行团每一次出行都将当地美景拍摄下来的举措,也大力促进了民国时期旅游业的发展。

    民国时期雪窦山旅游已经很红火

    民国时期,雪窦山旅游业已经很红火。从友声旅行团拍摄的视频可以看到,除了当时的友声旅行团员外,还有其他两批人来到雪窦山旅游,他们或坐山轿或步行拾级而上。

    此外,从《友声旅行团简史》档案记载的社团旅行照片中的服饰可以看出,友声旅行团至少两次组团游览雪窦山。其中一次团员众多,乘专轮取道宁波,再前往奉化雪窦山旅游,客轮横幅上“友声旅行团·奉化”字迹清晰可见。

    著名银行家陈光甫先生发现了雪窦山旅游业蕴藏的巨大商机,于1934年6月在雪窦山上设立了上海中国旅行社雪窦山招待所,简称“中旅社”,设有6间客房。旅游旺季还租借雪窦寺的禅房,最多可容纳百余人住宿。

    1937年1月,该处房屋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包用,改称“张学良先生招待所”,“中旅社”变成了张学良将军的软禁地,不再承揽旅游业务。

    更早还有外国人拍摄的照片

    无独有偶,雪窦山的美景也让国外友人流连忘返。1872年初夏,35岁的英国人约翰·汤姆逊带着1200多张玻璃底片离开中国,结束了他为期10年的亚洲纪实摄影之旅。

    次年,他出版了《福州与闽江》《中国与中国人影像》两本摄影集,引起英国朝野和摄影圈的高度关注。特别是《中国与中国人影像》收录着约翰·汤姆逊拍摄的200多幅照片,每幅图片撰有详细的文字介绍。

    其中在1872年4月,约翰·汤姆逊在拍摄完宁波市区后,又乘乌篷船溯江而上到达奉化,再转乘山轿前往雪窦寺、千丈岩、三隐潭等地探幽揽胜,留下一批弥足珍贵的历史性影像。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一书中,收录了7幅有关宁波的照片,奉化占了4幅,分别是“千丈岩”“雪窦寺”“三隐潭”和“奉化路边的一个小庙”,这足以证明当时奉化雪窦山风景已在摄影师眼中具有相当高的地位,这也将奉化雪窦山的美景传播到了海外更远的地方。

    记者 林伟 通讯员 许霖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