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人文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3月19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刀法展现山水意境

——记雕漆大师张来喜

扬州雕漆,古称剔红。它工艺繁复,巧夺天工。每件精美的作品都要靠着工艺师手中的刀具,经过几个月甚至几年慢慢雕刻修整而成。如果算上上百道涂漆的工艺和后期的打磨,那么完成一件作品往往需要两三年时间。记者 陈晓旻
红雕漆《东山对弈》摆件

    人  物

    名片:

    张来喜,1961年出生于扬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漆艺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研究员级高级工艺师、省级“非遗”传承人等。领衔复制故宫檀木龙椅,在红雕漆领域拥有三大专利作品。日前,他作为“非遗”专家出席了在宁波展出的扬州漆器精品展。    

    从小跟着父亲雕鸟笼

    张来喜,1961年出生在扬州的“大宅门”里。张来喜的祖父是做生意的,地产木材,皆有涉及。祖父文化水平不高,却是个偏爱古玩的人,成箱成柜的字画、精巧绝伦的古董、明清时期的木牙玉雕,在家中随处可见。张来喜从小就喜欢看这些东西,眼界自然不低。

    张来喜的父亲爱玩,特别喜好养鸟,不仅在扬州,就连在全国的养鸟圈内,提到“扬州姓张的”,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因为父亲为人慷慨好客,外地来的鸟友,都安排住在家中。一到节假日,家中庭院里挂满了鸟笼,“文百灵武画眉”特别热闹。

    他父亲不仅善于养鸟,还善于制作鸟笼,特别是用来养百灵的“拉笼”,做工繁复,上下拉伸,堪称绝品。读书闲暇时,张来喜就喜欢跟着父亲做鸟笼。鸟笼上面还有一些简单的图案,比如“二龙戏珠”“鱼跃龙门”等,张来喜就学着雕刻,不久就可以雕得像模像样的了。受家庭氛围熏陶,他儿时就显露出在手工艺方面的天赋。

    他父亲还是个有名的钳工。高考落榜的张来喜也去了工厂工作,想成为父亲那样光荣的钳工。但是一次不小心,他被铁锤压住了左手大拇指。工友们赶紧把他送到医院,但他最后还是截去了右手的半截拇指。

    这次的彻骨之痛,让张来喜心有余悸。当年,扬州工艺美术学校和扬州技工学校在高考落榜生中招收委培生。家里长辈们的意见,都想让他去技工学校,学习一技之长,而张来喜因为害怕再和机床打交道,下定决心报了扬州工艺美术学校。

    张来喜回忆说,当时在扬州工艺美术学校学业压力很大,两年内要学会很多内容。绘画基础如白描、素描,还有美术理论都要学,而每一门功课都很陌生,而且老师授课的节奏很快。所以感觉学习时间总是不够用,那时,除了吃饭和上厕所,他都不舍得浪费时间,非常刻苦。

    张来喜的刻苦与好学,使得他在一百多名学生中脱颖而出,也因此被挑选出来学习雕塑专业,而他的雕塑成绩也总是在班上名列前茅。毕业的时候被分配到当时很有名的扬州漆器厂工作,正式成为一名红雕漆的小学徒。

    当雕漆学徒从磨刀学起

    进入工厂之后,张来喜被安排在方开玲手下学徒。方开玲是扬州漆器厂第一代老艺人孙国权的高徒,在技艺上既传承了老一辈艺人的传统,又融入了新时代的特征。这对于刚刚入行的张来喜来说,获益匪浅。

    张来喜清晰地记得,学徒要先从磨刀开始学起,而且这一磨就是三个月的工夫。张来喜说:“磨刀其实是为了磨炼人的耐心。刀磨不好,雕漆肯定也做不好。刃口要磨得薄,磨得平,每天下班前,还要将磨好的刀呈给师傅检查。一开始我总磨不好,挨了不少骂。”

    为了磨一把好刀,不仅需要用力平稳,就连呼吸也要注意,手磨掉皮更是常有的事。终于,三个月磨刀期满,师傅开始教授基本功。从最初的涂漆到底纹制作,每一道工序张来喜都学习了一遍。此后,从最初的锦文雕刻到简单的花鸟制作,张来喜都能很快上手。别人要用两三年才能完成的学习,他在几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基本掌握了技巧。有一次,漆器厂厂长来车间视察工作,看到一件牡丹小花瓶雕工精美,牡丹花瓣饱满舒展,就召集了全车间的工人们前来观赏,并询问出自哪位老师傅之手。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来喜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他的作品连厂长都以为是老师傅的手艺。

    其实张来喜能够将一朵牡丹雕得如此传神生动,和他的美术功底是分不开的。在工艺美术学校读书的时候,他还专门向许从慎大师修习国画。“当时许从慎并非我们的任课教师,而是由学校专门请来讲授书画课的。听了他的课后我很敬佩许从慎的学识,于是通过旁人介绍,拜许从慎老师为师。当时,许老师独自在扬州生活,我到老师家中帮他打扫房间、做饭做家务。后来,许从慎老师被我的好学精神所打动,便把国画技法倾囊相授,也使我的美术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制作雕漆不走古人的老路

    有一次,张来喜在扬州饭店门口看到两只2米多高的瓷器大花瓶,上面的图案叫做《江山一览》,以长江为线,串联起中国多个城市的标志性景点。张来喜看了之后,萌生出做一对红雕漆大花瓶的想法。

    他向厂里领导汇报后,立刻得到了重视。厂里成立了专门的制作小组。三个前辈师傅带张来喜一个年轻晚辈,共同制作这对雕漆花瓶。

    他和师傅方开玲一组,负责其中一只花瓶的制作。在整只花瓶的制作过程中,除了南京的中山陵景区,其他基本上均由他一人完成。张来喜不知不觉中将竹木牙雕和玉雕的技艺融入其中,采用了平、起、凹、圆、纯、淌等手法,涉及线雕、浅雕、深雕等多种技艺。一些技巧是前人没有尝试过的,等局部完工,与前人的一对比,发现风格有了明显变化。

    作品历经数年,最终完工。站在这对红雕漆大花瓶前的张来喜,忽然从内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自豪和骄傲。那一刻,他坚信自己能够在这条艺术的道路上走下去。这对《江山一览》作品1990年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一等奖。

    《江天一览》的成功让张来喜领悟到:制作雕漆不应因循守旧、走古人的老路。他想在雕漆上面表现更广泛的故事题材,创造更新颖的造型。雕漆艺术品一般都是平面和圆柱形,一天,张来喜突发灵感:扬州玉雕中山籽雕作品已经出类拔萃,如果运用到雕漆工艺当中会怎样呢?

    他和多年的搭档、工艺美术大师张宇商量后一拍即合,决定以山籽石料为胎,雕一件立体的摆件。原材料哪里去找呢?他们干脆到河里去找石头,然后让工人搬到厂里来。

    张宇大师提出以“东山对弈图”为题材。图中既要有崇山峻岭、松柏古树,又要有小桥流水、嶙峋怪石,还要有棋枰桌椅、人物几许。可是,怎么给不规则的形体起画稿呢?他们想到一个方法:给石头脱胎的时候,做两个,一个脱好胎后直接涂漆;另一个则糊上纸,直接作画,画好后,再一块一块揭下来贴到涂好漆的胎上雕刻。

    终于,这件以天然山籽石料为内坯形、运用重峦叠嶂飞瀑流淙的山水画构图、采用夹纻工艺的红雕漆山籽雕《东山对弈》完工了,成为扬州漆器中雕漆山籽雕之首创佳作。

    张来喜不仅在题材构思上下工夫,还揣摩出一套独特的技法,通过刀法表现山水画笔墨效果,使硬质的“刀”带有软质“笔”的视觉效果,画面刚柔相济,丰富了雕漆的表现力。作品既灵动飘逸又古朴典雅,远望如中国山水,意境独绝。《秋山无尽》笔海便是红雕漆和中国画意高度融汇的一件作品。

    “红雕漆山籽雕”与“红雕漆笔海”后来成功申请了国家专利。扬州红雕漆,这个古老的手工艺在张来喜手中迸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石壁溪水》《云壑松风》《溪山访友》《湖山叠翠》《秋山无尽》《惠风和畅》……因为红雕漆的工艺复杂,所以张来喜一两年只出一件精品。因为这些获奖作品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也为了弘扬古老的大漆工艺。2008年,张来喜成立工作室,带了14位徒弟。他对徒弟的要求是,必须专业学校毕业,并且能够坐得住、肯钻研,还需要有一定的文学艺术底蕴。尽管要求很高,但是徒弟们都干得不错,他说:“我自己也每天和他们一起干活,手把手地教,言传身教才能有效果、出成绩!”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