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3月2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2000年,“千纸鹤女孩”江敏生命定格在26岁 成为我市遗体捐献第一人 如今,父母虽然心痛,但也有骄傲

“女儿,你17年前这个头开得好”

江虎成、张吉英夫妇昨天来到陵园看望女儿。
江敏生前是个爱美的姑娘。

    “我得病是不幸的,有幸的是我生长在宁波这座充满爱心的城市……如果我不测,请把我的遗体捐献给国家用于医学研究,愿通过对我遗体的研究找到治疗恶疾的方法,让今后像我一样的病人能得到及时救治。”这是本报曾连续报道过的“千纸鹤女孩”江敏生前写给市长的信中的话。

    2000年3月18日,江敏因恶性神经母细胞瘤不治,生命定格在26岁;3月20日,她的遗体由宁波大学医学院接收。江敏成为宁波市首例遗体捐献者,我市的遗体捐献、器官(角膜)捐献事业也由此拉开帷幕。

    昨天是江敏实现遗体捐献17周年的纪念日。她的父母,江虎成和张吉英夫妇,来到位于镇海九龙湖大同公墓的宁波市遗体捐献纪念陵园看望女儿,“我们百年后也要到这儿来,再做一家人。”

    “阿敏在新家很好,我们放心”

    昨天上午,天空下着细雨。在大同公墓入园处,江虎成买了一黄一白两支菊花。他特意挑了一支大而美丽的,一支带有小花的,“阿敏在花一样的年纪走了,她要是还在,今年43岁了,也该有儿有女了。”

    张吉英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腿脚很不方便,她走走停停来到纪念墙前。墙上女儿的脸,年轻白净,笑靥如花,“阿敏最爱美,性格又活泼,大家都喜欢她。”张吉英说,照片有点显老,没有女儿本人漂亮。

    17年的时光并没有冲淡丧女之痛。张吉英说着说着,红了眼睛,她从包里掏出手帕,细细擦拭江敏的肖像、名字和生卒年月。江虎成则拿出胶带,将菊花粘在墙面上,为了粘牢一些,他用了三条胶带。

    “王勇哥哥也来看你了,你当年还说,病好了,要找他给你拍结婚照呢。”张吉英口中的王勇哥哥,是当天同行的都市报系摄影记者王勇,当年是他最早发现并报道了江敏的故事。

    “江敏很乐观,病痛中折了许多千纸鹤,因为听说千纸鹤可以帮助重病的人痊愈,不同颜色的千纸鹤还有各自的美好寓意。”王勇至今还记得在一屋子斑斓千纸鹤的映衬下,病床上那个微笑的女孩。

    看望完女儿,夫妻俩相互搀扶着往回走。快走出陵园时,张吉英又蹒跚着往回走:“我要告诉阿敏,她弟弟弟媳生二孩了,是个小侄子,大家都可喜欢他了。”

    “这里是阿敏的新家,看到‘家’里人越来越多,阿敏不孤单,我们很放心。”江虎成说。

    “千纸鹤女孩”身后捐献遗体

    张吉英的包有点沉,里面有江敏的捐献证书、相关报道,还有宁大医学院为江敏制作的DNA水晶台,由于时间太久,那一小管血液已经干涸。夫妻俩去哪里,都会带着这些东西,前几年去北京、去日本旅游也都带着。“阿敏最喜欢旅游,我们要带她一起走走看看。”张吉英说。

    回想起江敏临终前的决定,张吉英说:“当时舍不得,心疼,现在虽然心疼,但也有骄傲。”

    “阿敏得的是恶性神经母细胞瘤,是一种非常少见的疾病,当时宁波很多医生也说不出所以然,阿敏在治疗上走了许多弯路,她在后期是非常痛苦的。我其实很想有人能攻克这个病,让其他人不用再受这种折磨。”江虎成得知,在许多疾病的研究过程中,尸体解剖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所有针对病人的化验、检查所得到的信息,都比不上尸检来得有力和全面,“我看到报纸上偶尔有遗体捐献的报道,当时有个念头,阿敏如果救不回来,不如把遗体捐了吧。”

    但这个话,江虎成没有在女儿面前提过。是江敏自己主动提出要捐献遗体。“她说,宁波是座充满爱心的城市,是宁波晚报社和社会的关爱延长了她的生命。她一个病人,无以为报,只能身后把遗体捐了,用于医学研究,这是她唯一能做的事。”当时的江虎成吃了一惊,年纪轻轻的女儿会这样豁达地提及死亡,会这样郑重地表达捐献遗体的心愿。

    在江敏最后的日子里,病魔已经吞噬了这个曾经的元气女孩,她每天要打好几支杜冷丁才能勉强止痛,整个人消瘦异常。床头的镜子被收了起来,家人怕爱美的江敏接受不了自己病重的样子。在清醒的时候,江敏一遍遍地叮嘱父母,要帮她完成心愿,捐献遗体。

    “女儿,你17年前的这个头开得好”

    在江敏实现遗体捐献17周年的纪念日前夕,江虎成夫妇给女儿写了封长信,想告诉女儿这17年里发生的事,尤其是江敏不知道的17年来宁波市遗体、器官(角膜)捐献工作从无到有的发展情况。

    “女儿,你17年前的这个头开得好,你17年前的这个决定做得对。你是当时宁波为国家的医学研究事业捐献遗体的第一人,正是你这一特殊的生命谢幕方式,从此揭开了宁波市遗体捐献的序幕,许多市民纷纷到市红十字会登记,也要像你一样身后捐献自己的遗体。

    “2003年1月1日,《宁波市遗体捐献条例》正式实施;2007年6月,市政府拨款140万元兴建了宁波市遗体捐献纪念陵园,占地1300平方米;2010年12月12日,宁波市作为浙江省试点城市启动人体器官捐献工作……

    “近年来,捐献遗体、器官(角膜)的意识深入人心,志愿者越来越多,实现捐献的人也从最早的医生、老师扩展到工人、农民、企业白领、离退休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和学生。他们中有宁波市首例器官捐献者、新宁波人孙永海,有被人们称为天使奶奶的胡秀芝,他们的事迹感动了整个宁波,如今宁波市的遗体、器官(角膜)捐献事业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你一定感到很欣慰吧。”

    在信的最后,夫妻俩告诉江敏,就在前几年,他们也办理了遗体、器官(角膜)捐献登记手续,“17年前你的角膜无法利用,这次爸爸妈妈补上了,实现捐献后我们要和你一起定格在一面纪念墙上,我们又在一起,又成一家人了。”

    新闻链接

    我市已有遗体、器官(角膜)

    捐献志愿者2700余人

    昨天记者从市红十字会了解到,目前,全市登记遗体、器官(角膜)捐献志愿者已有2700多人(其中器官捐献登记1000多人,角膜捐献登记818人,遗体捐献登记901人)。实现器官捐献128例(其中捐献肝脏121个、肾脏253个)、角膜捐献162例、遗体捐献72例,捐献总量位于全省第一,挽救了370多人的生命,使300人复明。“2016年,市红十字眼库接受角膜捐献50例,创历史新高。”市眼科医院副院长吴国海说。

    但遗体、器官(角膜)捐献仍有很大的缺口。宁波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尹维刚表示,尸体是医学生的“大体老师”,是医学解剖教学中非常珍贵的素材,十几年前,全院学生不到50人,平均8人操作一具尸体,现在学生增加到300多人,平均18人操作一具尸体,“一年正常教学要用到30具尸体,但我们最近10年来接收的尸体不足50具,缺口只好找外地的兄弟院校来填。”

    器官(角膜)捐献也供不应求。据李惠利东部医院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负责人华永飞介绍,目前我市肾源缺口近90%,也就是说10个需要换肾的患者里,只有1个能等到合适的肾脏,排队等候的患者近800人。肝源缺口近80%,排队等候的患者有100多人。“肝硬化、肝癌晚期的患者没有什么好的治疗办法,只能换肝,没有合适的肝脏,患者撑不了多久。尿毒症患者虽然可以通过透析维持生命,但不做肾移植手术,不仅没有生活质量,预期寿命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华永飞说。

    记者 童程红 通讯员 张志平 朱颖

    庞赟/文 王勇/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