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3月21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问责官员和重视举报应成为治污撒手锏

    胡晓新

    据3月20日《新京报》报道,中国环境保护部督察组对18个城市展开的空气质量专项督察发现,多地存在“散乱污”企业或企业群违法违规复产情况,还有一些企业在线监控数据造假。

    出于逐利的本性,那些“散乱污”企业或企业群违法违规复产,还有一些企业在线监控数据造假等做法,其“动机”不难理解。但让人觉得“不正常”的是,那些并不隐蔽的污染行为,不是被当地的环保部门发现,也不是由当地民众举报后被查处,而是在3月15日至18日由环保部督察组对18个城市展开的空气质量专项督察中才被发现与查处的。人们不禁要问:如果没有这次专项督察行动,那些污染企业还能得到查处吗?

    按说,那些违法违规复产的“散乱污”企业,其中不少“动静”不可谓不大。比如,在此次专项督察中被点名和查处的保定市河北双羊化纤纺织有限公司不能有效收集废气等情况,光凭那刺鼻的气味就“路人尽知”。要说当地环保部门“无能”到毫不知情,恐怕很难让人信服;如果是知情后对违法企业睁一眼闭一眼,则是更加严重的渎职行为。

    退一步说,像上述比较明显的环保问题,就算当地环保部门失职,没有在第一时间发现,周边居民也不太可能不感知、不举报。有没有从执政为民的高度,回应老百姓的关注的问题,更是当地相关官员应该反思的问题。环保部官员表示,一些地方政府仍存在不作为、慢作为的情况,就是对此直言不讳的批评。而无论是失职还是渎职,都应该被严肃问责。

    一些地方官员的不作为、慢作为,根子出在错误的政绩观和畸形的发展观上。“环保不是发展的包袱,好的环境政策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这一理念,在不少地方官员那里还没有达成共识。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变,那么,环保法规再严,也会被高举轻放;百姓的呼声再强,相关官员也会充耳不闻;环保设施与监察设备科技含量再高,也会沦为造假工具。

    环保部部长陈吉宁表示,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将在今年实现中国31个省区市全覆盖;要让污染的企业付出更高的违法代价。对此,我们举双手赞成。但在依法处理那些违法违规污染企业的同时,须严肃问责那些地方上的问题领导、问题部门和问题官员,督促他们尽快转变观念,才能扭转一些地方被动治污的局面。同时,还须高度重视群众对环境问题的关切和对污染问题的举报。

    只有让问责官员和重视举报成为治污撒手锏,污染与污染企业才能得到更有效率、更加精准的打击。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