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文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3月27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工文学”《我们》作品首发

彭素虹:​我想写暖色调的打工生活

    本报讯(记者 陈晓旻) 3月24日,我市“打工作家”彭素虹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我们》作品首发式暨研讨会在宁波举行。

    彭素虹出生在四川广安,现为《北仑新区时刊》编辑,浙江省作协会员,入选浙江省作协“新荷计划”青年作家人才库。近年来,她已出版了散文集《隐形的翅膀》《往前赶路》和小小说集《花镇红颜》。《我们》是彭素虹的第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

    宁波作为沿海开放城市,有几百万名外来人口。以打工者身份进入宁波的彭素虹自然对这一群体有着特别的观感。《我们》以4组宁波打工家庭的故事为主线,记录打工群体在时代变化中的人生命运和生活变迁,反映个体命运与城市化进程的融合发展。

    两年前,彭素虹就着手准备这部小说。她告诉记者:“我一开始就准备用书信体写作,这是我献给父亲的。由于远离故乡,我们在追求梦想打拼的过程中没有时间照顾父母,甚至父母生病的时候也无法顾及。我自己就很遗憾从没有带父亲到宁波来看看,出来后没有陪父亲过一个春节。这也是我们打工者共同的愧疚和遗憾。”

    对于“打工文学”这一说法,她有着自己的理解。“之前对于打工者的定位大多是低层的、流水线或者工地上的,他们的生活状态是苦闷的、麻木的、彷徨的,但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的是知识型的打工者,他们有梦想有憧憬,虽然也有挫折和辛苦,但是很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新的城市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收获了快乐和幸福。因此我想写的就是这样暖色调的、有希望的打工生活。”

    在研讨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我们》从写作到出版,都是一本“用心”之作。同时,这部作品再现了一群新宁波人与宁波共成长的历程,保留了个人化的城市历史记忆,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又有着超越文学的价值。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