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白水 两项工程,一个是由韩刺史亲自挂帅的子城工程。这个子城的位置是现在鼓楼步行街和府桥街那一带,鼓楼步行街的南端鼓楼和北端公园路,是子城的南北界限;府桥街的东西两座石牌坊,是子城的东西界限标志。据南宋《宝庆四明志》记载,“子城周围四百二十丈,环以水”,“设有东南西北四门”。子城自唐代建成后,是历代宁波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特别在府桥街西牌楼下的西门这一带地块,一直为唐、宋、元、明、清的衙署,宋代为“节度使推官厅事”,元代为“平准行用交钞库”,明代为“察院行台”,清代的“督学行署”就在府桥街的66号,这是宁波古城现存的唯一古衙。子城不大,仅是明州政府机构驻地,老百姓只能居住在子城外面。可惜子城的城墙在元朝初期被拆除,后来一直没有重建。 现在的鼓楼就是当时子城的南大门,是子城留存至今的唯一建筑。这个鼓楼与其它各地的鼓楼一样,主要是为了漏水计时、击鼓报时。在宋庆历八年(1048),新任明州鄞县县令、后来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著名文学家的王安石,还为此楼新置的刻漏计时器,作了一篇《明州新修刻漏铭》。在这篇铭文中,这位初出政坛、踌躇满志的28岁王县令,表达了自己要像刻漏那样“勿棘勿迟”的决心。从他以后取得的巨大政绩来看,他的确做到了这一点,可谓言而有信,说到做到。从自鸣钟发明后,古代的刻漏和更鼓报时失去了作用。宁波鼓楼也于1935年在木结构屋顶上增建了钢筋水泥钟台,放置了大型自鸣钟,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中西结合的鼓楼,确是别具一格。 可能是韩刺史完成子城工程后,任期已到,功成身退了。而接任他的应彪也是个明州历史上杰出的创业型官员。应彪于唐长庆三年(823)挂帅开展了建桥工程,在州治东边的奉化江上,约在如今江厦桥这个地方,造了一座跨江大浮桥。这座跨江大浮桥当时是用篾索连接十六艘木船成排,再在木船上面铺上木板而成。因原址水流湍急,两年后浮桥南移至相当于现在灵桥所在的位置。这座浮桥的建成,有效地沟通了奉化江东西两岸的交通,极大地促进了州城向江东地区的拓展开发。据说在这座长五十五丈、宽六尺的跨江浮桥竣工时,恰巧老天显灵,彩虹腾空而起,因而取浮桥名为灵见桥或灵建桥,后简称为灵桥。 “灵桥”之名深受老百姓喜爱,很快深入人心。宋朝政府曾改桥名为东津浮桥,而老百姓不但依然称其为灵桥,还不断将“灵桥”之名扩充膨胀。明州建起城墙在那里开了东门,便取名为灵桥门;上世纪二十年代宁波拆城建路,便将灵桥门到甬水门的那一段路取名为灵桥路;1936浮桥改建成现在的钢梁桥,还是延用旧名继续称新桥为灵桥;现在我们还把宁波方言较浓的普通话,戏称为“灵桥牌普通语”。 灵桥是宁波历史上第一座跨江浮桥,要比后来英国人在姚江口建造的浮桥(即现在新江桥的前身)要早1039年,它对明州以至后来的宁波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如果说韩刺史的子城工程,让州政府有了办公场所,在三江口立住了脚,那么应刺史的建桥工程,则是指明了明州今后向东发展的方向。 明州州治的迁移非常重要,这是明州乃至宁波发展史上由“农耕文明”跨越“港商文明”,直到现在迈向“海洋文明”的重要环节,而韩察、应彪均有开创性功绩。 建于盛唐的明州,虽然在中唐建造了子城,可是还来不及建造州城城墙,唐王朝已进入了晚期。在经历了唐末地方势力割据混战的苦难岁月后,明州人民在刺史黄晟的领导下,于唐乾宁五年(898),开始建筑宁波历史上第一个正规的城墙,以保州治平安。这个唐建的明州城墙,基本上是沿着现在的东渡路、和义路、永丰路、望京路、长春路及部分灵桥路一线建造。由于地处三江口岸,东、北两面分别受到奉化江和姚江的阻碍,城池整体呈梨子状。为了与已建的子城相区别,称此城墙为罗城,也就是外城。 这位出生在鄞县、成长于明州的黄刺史很了不起,他督造的明州罗城是“夯土砖包”的砖城,质量上乘,整齐美观,在当时处于十分领先地位。那时,闻名全世界的大都城长安,还是一座夯土无砖的土城墙;大唐皇帝居住的大明宫城,除了城门和城墙拐角处用砖砌筑外,其余都是夯土泥墙;历代级别都高于明州的杭州的城墙,直到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才开始在土墙外包砖,比明州砖城晚了260年。 明州的罗城还很周到地顾及了城区管理设施的综合配置。在周长为18里的城墙上,不仅四周开设了十个城门,又在城西的望京门和城南的甬水门旁专门加开了两座水门,还在东面靠奉化江的城墙上增开了食喉、气喉和水喉三个闸门。这些都很好地形成了城内外的水陆交通和供排水系统。当时向城内供水主要靠城外西、南两个水系,南系自鄞江桥它山堰而来,经南塘河过甬水水门入城;西系自大雷及林村而来,经西塘河过望京水门入城。这两股水系入城后,通过日湖和月湖的储蓄,经过约有45条河流的沟通,流经城内各个角落,来到东边罗城上的三个闸门旁。这三个闸门,既能及时排污排涝,保证城内河流的清洁和水位的调节,又能控制海水倒灌,避免城内河水受咸潮污染,很好地保证了城内的用水质量。 唐代建筑的明州罗城,加强了明州州城的军事防御能力,形成了明州城独特的双城管理体系,奠定了宁波古城基本规模,标志着明州城市格局的形成,三江口从此正式成为浙东区域的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