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山纪行图卷》全图纵30.8厘米,横332厘米。 |
|
《丹山纪行图卷》局部。 记者顾嘉懿摄于上博展馆。 |
|
▲宁绍道台顾文彬及其孙在宁波道署官邸花园,华生少校摄于1870-1874年间。道台衙门在原中山公园内,前署后邸,署后庭院在薜福成任道尹时改建为后乐园,成为中山公园的前身。(图片来自“独立观察员”博客) |
上海博物馆新一轮的书画常设展近日开幕。此次书、画两馆更换展品的力度空前,首次露面以及许久未曾展出的作品将近30件。其中元代顾园的《丹山纪行图卷》是经过重新研究并更正了画家名后的首次亮相,这是一幅描绘宁波余姚丹山赤水美景的元画精品,画家记录了他和朋友们游览丹山赤水的行踪。该画自清康熙年后一直记在明代画家顾琳名下,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凌利中经多年研究,重新考定了画作者的身份。
标着是明代的画,看着像元代的画
上海博物馆历代书法馆、历代绘画馆陈列了目前海内外唯一的书画分开、系统展示中国古代书画通史的常设展,通常每半年更换一次展品,每次都有一定数量的新面孔精品出现,这次是更换力度最大的。
《丹山纪行图卷》已有15年没拿出来展览了,上次露面还是在2002年的“顾公雄家属捐赠上博过云楼书画精品展”上。当时,凌利中到上博工作才三年,对这幅画印象深刻,只因“说明牌上写的是明代画家顾琳所绘,但画中却透露出强烈的元代气息”。
凌利中告诉记者,此图层峦叠嶂、古树迷殿、云气浩荡,清丽之气自具,画宗董巨,又受黄公望和王蒙的影响,并参考四明丹山的实境,笔饬墨润,尚未脱元人萧疏淡远的品格,当属难得之珍品。
“之后查资料的过程无非证明了我的感觉。”凌利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查考中,他发现原载画家顾琳的生平记载极少,并且文献互相矛盾,光籍贯就有“上虞说”和“吴郡说”两种,这进一步引发了他的好奇。
好在《丹山纪行图卷》作为一幅文人纪游山水,卷后附有长长的题跋,题跋人数多达11人。“这些人都是当时认识画家的人,大多参与了那次游览。题跋内容非常详细,时间、地点、人物都有”,这为凌利中展开深入研究提供了方便。
写题跋的大多是余姚、上虞、会稽一带文士。其中,宋僖与赵谦留下的资料最重要。余姚人宋僖曾参与《元史》编修,在他的《庸庵集》中,留下了与画家交游的大量史实。另一位余姚人赵谦的《赵考古文集》更是直接揭开了画家的身世之谜。
原来,顾园去世当年,赵谦曾应顾园之子顾观的请求撰写了一篇《云屋先生顾公墓志铭》,墓志铭中所写的内容与《丹山纪行图卷》的题跋内容一一吻合,籍贯、画艺、身世、行踪十分明朗。
顾园(1321-1382),字仲园,号云屋,吴县昆山人,“霜刮虬髯面如削”。早年聪达勇锐,有远志不羁。年十六,北游燕都,出入王侯将相门,又习武又读书绘画。“元末,南北隔阻,卜居鄞之定海。元亡以后,恣游鄞越山水间。”
凌利中由此得出结论:此画的作者并非顾琳,而是顾园。之所以会以讹传讹,乃两人同姓顾,又同号“云屋”之故。
顾园和顾琳,张冠李戴了300多年
凌利中的《丹山纪行图卷作者考》一文最早发表于2009年。一位热心的上虞读者看到后,为凌利中提供了有关顾琳家族的《上虞西华顾氏宗谱》,丰富了他对顾琳的认识。
顾琳(1382-1466),字伯珪,号云屋,浙江上虞人,“仕为知州,读书政治之暇,游戏绘事,为世所重”。有趣的是顾琳出生于1382年,恰为顾园的去世之年,证实两人确为不同时代的画家。
画家同姓同名或同字同号的情况在画史中不止一例,但长期张冠李戴的甚为罕见。“只是因为无论顾园还是顾琳,生平资料都很少,而且两个人都没有其他画作可对比,才让人们对画家身份产生了混淆。”凌利中说,《丹山纪行图卷》定为元画后,等于多了一件元代的孤本,也少了一件明代的孤本。
上海博物馆所藏的这幅《丹山纪行图卷》来自晚清著名书画收藏家、吴门过云楼主人顾文彬后人的捐赠,属上博馆藏名品之一。顾文彬在其《过云楼书画记·顾云屋丹山纪行图卷》中对此卷有详细记载,也定为顾琳之作。
上世纪,《丹山纪行图卷》收入1983年出版的《中国美术全集》(明代卷·上)中,亦被“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定为明代画家顾琳的传世孤本。
据凌利中考证,将两顾张冠李戴的始作俑者当属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编的《御定佩文斋书画谱·顾琳》。该书所用的三条依据为宋僖《庸庵集》、吕不用《得月稿》和朱谋垔《画史会要》。事实上,三本书中所记载的画家顾云屋并非同一个人。宋僖、吕不用所记的是顾园,而朱氏所记载的其实是顾琳。后人在欠缺资料、缺乏考证的情况下,沿习旧说,以讹传讹长达300余年。
确定顾园为此画的真正作者后,凌利中又解读出了画上的三方印章,与他的结论互为印证。第一方印“云屋山人”是画家本人的;第二方印“大兴世家”,顾园之母被朝廷封为“大兴县君”;第三方残印可解读为“静得”,是顾园的斋名。
如今,《丹山纪行图卷》已收入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元画全集》之中,定为元代顾园所作。
好一幅绘画版的“三日游”游记
《丹山纪行图卷》是绘画史上为数不多的描绘余姚风景名胜丹山赤水的代表作之一。四明山作为道家的“第九洞天”,自古至今一直享有仙名。如今丹山赤水风景区的崖壁上,仍存有当年宋徽宗用瘦金体所书的“丹山赤水”四字。
根据卷后余姚徐本立题跋,画家顾园和他朋友的这次丹山之行,时间应在1371年11月5日前后。当时四明山已是冬季,时年51岁的顾园从山阴来到上虞小山和徐本立等相会,并与吴温夫、汪居安相约四明丹山之游。
徐本立详细记载了他们“三日游”的行程:第一天傍晚自鄮峰而南,经徐家峤入住汪复初的“四明精舍”;第二天过状元坊、小柿岙,渡黄溪,东行三里至观岭谒刘樊祠,过石桥,观白水瀑布,夜宿白水宫道士潘实斋石田山房;第三天登上绝顶,观群仙遗迹,兴尽而返。
顾园的这幅画,画于归来之后。构图十分巧妙,人在山中游,可谓移步换景,远近高低,富有节奏。文人策杖其间,或吟咏啸傲,或挥毫落墨。
凌利中告诉记者,这幅图的空间意识很强,画面由远及近,起首恍如海面,远山一层一层浮现,进入游览过程后,山木幽深,云雾缠绕。一群游人在画面中重复出现,很多画面可与卷后题跋相对应。特别是最后一段白水瀑布笔直而下,下方正好有一座道观,前有道士迎客。“文人纪游山水在后来的吴门画家中较为常见,而这幅画,参考四明丹山的实境,实为中国山水画史上为数不多的文人纪游山水早期代表作。”
描绘四明丹山的绘画不止这一幅,据凌利中最新研究,藏于上博的“元四家”之一王蒙名画《丹山瀛海图》,所绘也是丹山赤水美景,他已掌握相当具体的资料,研究结果将于今年公开发表。
《丹山纪行图卷》由晚清著名大收藏家、过云楼主顾文彬的后人捐赠上海博物馆。顾文彬是苏州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士,曾官授浙江宁绍道台。道署在宁波府,管辖宁波府、绍兴府、台州府,同时兼任浙海关监督。后厌倦官场,辞官归里后,建“过云楼”收藏古代金石书画,名迹甲吴下。
顾家收藏经过子顾承、孙顾麟士的递藏,收藏益富。解放后,据顾麟士次子顾公雄先生遗愿,将四代相传的300余件书画以及明代的善本书和罕见稿本10部捐赠上海博物馆。
本版撰稿 记者 顾嘉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