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整体状况令人堪忧,在并不算剧烈的体育运动中发生猝死的事件亦不鲜见。不少青少年参与室外活动的时间和机会偏少,导致体质差,意志品质不够坚强,遇到挫折容易走极端。 市政协委员、宁波体育运动学校射击国家级教练虞利华调研发现,目前,我市中小学课程安排中,体育课为每周3~4节,总课时约为1.5~2小时,加上“两操”时间,勉强达到教育部提出的“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规定。 即便如此,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体育活动课经常被其他科目挤占的情况;每逢阴雨天,体育活动课就变成室内的棋类活动课;体育课中,中长跑、慢跑等有氧锻炼时间过短,足、篮、排等大球活动也安排甚少,学生的活动量和质量明显不足。 更严重的是,“身”与“心”的健康教育没有建立有效链接。面对沉重的课业,老师的要求,家长的期许,再加上被大大压缩的运动时间,许多孩子喘不过气来,自然会带来身体素质下降,同时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而这很难像身体不适一样被老师和家长重视,往往不能被及时、有效干预,最后酿成严重后果。 为此,虞利华委员建议,在保证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每周适当增加1~2节体育课或体育锻炼课。做到全市运动场地对学校开放,扩大青少年的活动空间。特别是在阴雨天,可以把学生带到周边的室内运动场馆开展锻炼,确保学生的运动量。 此外,学校可以建立学生身体心理素质档案,成立心理工作室,对存在问题的学生除了制定“健康运动处方”和“心理干预处方”外,更要积极追踪和落实“处方”的实施情况。通过学校、家庭的双重努力,督促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及时增强体质,调整心理偏差,确保身心健康。记者 林伟 孙美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