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新 据4月11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近期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一系列举措相继出台,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显示,64.4%的受访者希望设立并宣传便捷举报渠道,鼓励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行动。 近年来,工业明胶成为食品添加剂、“饿了么”惊现黑心作坊、用医疗垃圾制造一次性餐具等事件,不断刷新消费者的承受底线,食品安全成为刺激民众神经的敏感词汇。上述调查结果说明,目前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举报渠道不能让消费者满意,许多人希望通过自身的参与,尽快使食品安全乱象得到有效遏制。 涉及食品安全的监管部门有不少。比如,卫生部门牵头建立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负责食品安全综合监督;农业部门负责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和进出口食品安全的监管;市场监督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此外,还涉及食品药品监督、公安、商务等部门。这些部门都有各自的举报电话,如果有市民举报,电话那头也大都会有人接听、记录,就是上门举报,没准也会有专人端茶递水、认真倾听呢。但撇开普通市民不易区分监管部门、拨打举报电话不容易也不方便不说,举报之后有没有下文?下文如何?往往不是说不好就是不好说。说白了,目前不少食品安全举报渠道看似畅通,实际上却做不到“拨一拨就灵”,甚至“久拨也不灵”。 按说,食品生产与销售环节众多且违法行为隐蔽性强,光凭监管部门有限的人手,结果很难让人满意。换句话说,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如果继续沿袭政府大包大揽、忽视民众参与的思路,食品安全事件恐怕很难消停。可是,目前一些部门不是仍然习惯于按部就班,就是满足于突击检查、专项整顿的监管节奏。这种因循守旧的做法,不但使许多监管行动流于形式、许多问题不能及时发现,还渐渐堵塞了本可以通过民众举报而低成本获取信息的渠道,贻误了本可以快节奏出击处置的时机。其结果便是:监管部门看似工作做了不少,食品“安全门”却还是接二连三,老百姓对食品安全不安心也不放心,甚至怨声载道。 诚然,相关部门设立并宣传便捷举报渠道后,或许会同时招来大量或半真半假、或虚假不实甚至纯属骚扰的举报信息,但去伪存真的工作量,应该比自身投入大量人财物力去发现问题小得多吧。更重要的是,及时快速地回应和认真处理民众的每一条有效举报,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能和百姓满意度,还能鼓励更多的民众参与食品安全行动,挤压不法分子作奸犯科的空间,从根本上扭转目前食品安全监管的被动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