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章水镇的浙贝母种植田 |
 |
贝母花 |
近年来,各地都开始流行薰衣草庄园,各种薰衣草花海、波斯菊花海一时间遍地开花。只可惜,喜欢冷凉干燥气候的薰衣草其实并不适合我们江南水土,许多地方只好用同样紫色的柳叶马鞭草代替,舶来的普罗旺斯风情也变得不伦不类。然而在四明山脚下——海曙章水镇,盛开着大片大片美丽的花海,却极少有外人关注过它。孙小美 不为人知的美丽贝母花 那一年去四明山游玩,尚对植物一窍不通,无意间发现山脚下大片大片的田野间生长着同一种没见过的作物。咦,这是啥?能吃吗?问了在田间劳作的老人,才知道原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浙贝母。百合科贝母属的植物约60种,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特别是地中海区域、北美洲和亚洲中部。我国产20种和两个变种,除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内蒙古、贵州外,其他省区均有分布,其中以四川(8种)和新疆(6种)种类最丰富。贝母属的花朵如钟状下垂,许多种花瓣上还具有特殊的网格脉纹,让人印象深刻。我曾经在新疆赛里木湖边看到过绽放在草原上的黄花贝母,在天山的针叶林中见过新疆贝母,在川西高原上看到过暗黑的川贝母、暗紫贝母,在天目山拍到过肖似浙贝母的天目贝母。 浙贝母原产于浙江、江苏、湖南海拔较低的山丘荫蔽处或竹林下。如今,野外已经难觅踪迹。药材“贝母”为贝母属植物的干燥鳞茎,在我国有悠久的使用历史。最早的记载当为汉代《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通常用于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历来被中国人作为感冒咳嗽的必备药品。浙贝苦寒,多用于外感咳嗽;川贝苦甘微寒,多用于虚劳咳嗽。 位于四明山麓的章水镇山清水秀,气候湿润凉爽,加上特有的河流冲积平原的沙质土壤,使之成为全国最大的浙贝母主产地。靠山吃山的当地人,将种植浙贝母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整年忙碌劳作。夏收秋种,生长期不断追加各种农家肥以促进球根生长,收获后更要立即进行晾晒、烘干,冬日里要趁着阳光把储存的贝母晾晒防霉。山里的农民们就靠着这小小的白色球根,赚来一年的收入,养家糊口。 每次去郊游,看到种植、收获各个阶段的浙贝母,却独独没有见到盛放的贝母花朵。如此大片的山间花田,开放起来会是怎样美妙的花海啊。于是估计着花期,约上花友一起坐着绕来绕去的公交车一路坐到终点站,期待盛开时的一大片花海盛况。然而一下车,我们只看到光秃秃的枝条,花却不知何处去了。好奇怪啊,想来花期应该正盛,怎么会谢得这么快?待我们走下花田,才发现真相:为了不让开花消耗种球养分、使种球变小,农民们在花朵刚刚打开的时候就会摘去整串花。而我们来的前几天,恰逢农民们忙碌摘花的时期。我们晚了一步,只看到了田间水沟里一堆堆被丢弃的萎蔫的贝母花朵。 终于看到了贝母花海 心心念念间,又到了一年花期。这次我一定要掐准时间,赶在农民摘花前进山看花!于是一大早就坐上公交车出发。太阳慢慢升起,阳光正好,一切都是刚刚好,此行必然能看到大片花海了,我踌躇满志。但是等车子开进山野,就看到许多山民早已在田间劳作,花田里的花朵已经寥寥无几。我只能焦急地祈祷着,希望还能有侥幸留下的花朵。车子一靠站,我就冲下来,走到各处田里一看,心已经凉了一半,难道我又错过了浙贝母花吗?又要等待一年吗?我四处寻找,终于在山崖边发现了一小片尚未摘掉的花朵。田间的大婶看到我以各种姿势趴地上对着花朵拍照,不由得笑了。看我这么喜欢,她特意摘了一把枝条比较长的花朵,送给了我。 执著的我在第三年又造访了大婶家的贝母田,谁知又经历了同样的错过。真正看到大片花海,已经是第四年了。那次,福建的小伙伴慕名而来,想要看看美丽的贝母花海。经历了这么多伤心的过往,我们干脆就提前一晚摸黑进村,住进了山间的宾馆里。第二天早晨6点起床,天刚刚亮起,树叶青草都凝结着露珠。成片成片的贝母花绽放在山间的晨雾清风中。一朵朵绽放的花朵下垂着,就像小铃铛一般在早春微凉的晨风中摇曳。黄绿色花朵在一片绿叶中并不艳丽,花瓣上带着贝母属的纹路,格外清新。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每朵花边上都有细长的两片叶子一样的苞片,尖端卷曲起来,就像贝母花的两根天线、两只小手儿,招呼着其他小伙伴。太阳渐渐升起,花上的露珠闪烁着光芒,花朵被阳光照得透亮,仿佛会发光。此刻的心情,也只能用欣喜若狂来形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