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身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4月17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200余名“演员”准备了近一年

七十余年后,高桥会重现

高桥会现场。 记者 王思勤 摄

    昨天上午,时隔70年的“高桥会”重临高桥,海曙高桥镇所有的行政村、社区、渔业社、文化产业园区、博物馆以及学校均参与其中,共发动33个方队、84支表演小分队、1200多名群众,声势浩大。

    曾经办了800多年

    中国民协会员、高桥会筹备委员会成员傅瑞庭说,高桥会始于南宋。相传靖康之变,金俘徽钦二帝,康王逃难到甬,金将兀术遣兵追至宁波附近的高桥镇。当地百姓纷纷支援宋兵,导致金兵大败,“宋高宗为庆贺高桥抗金大捷,降旨建庙立祠。当地士绅遂发起迎神赛会,以高桥‘宁德观’为中心,成立高桥会。”

    据史料记载,高桥会每年农历三月初举办,会期三到四天,规模盛大,行会队伍长数里,从高桥出发,先至望春桥,行至城区望京桥折回,至凤岙过横街头返回。赛会时,本乡和镇海、慈溪、余姚、奉化、象山各县及上海、杭州等地观众常达十余万人,直到清朝和民国时期,依然因范围广、会期长、会器精而名震浙东。“高桥会年年举办,经宋、元、明、清、民国,历时800余年,后来因为打仗,直到1947年才再办了一次。”傅瑞庭说,“原本是打算次年再办,无奈因打仗作罢。此后也就再也没有举行过了。”

    今年96岁高龄的戴承沽清楚地记得,1947年农历三月初八,他一早就等在横街大广场上。震耳欲聋的铳声和锣声由远及近,走在队伍最前面的青年高举几十面红、黄、蓝、绿的彩旗,然后是高跷队,再后面是一扛抬阁,上面五六个小孩,扮成“抬阁娘子”,水袖花衣……这支队伍之后还走遍了横街、集士港等三四个乡镇。

    高桥会盛况重现

    去年,在民间力量的推动下,高桥镇决定重办高桥会。昨天上午,高桥会的锣鼓敲响了,高桥镇所有的行政村、社区、渔业社、文化产业园区、博物馆以及学校均参与其中,共发动33个方队,1200多名村民参演,现场有3000多人观看,通过网络直播观看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高桥会始,炮铳声声震响,村民高举大令挥舞,如航海风帆,一支支巡游方队从主席台经过,每一支都代表着不同的民俗传统。比如,梁祝村的方队,队首抬着梁山伯先贤塑像,紧随其后的村民们表演着梁祝化蝶的故事;江南村的方队,摆出十里红妆的迎亲队伍再现古代婚嫁风俗;藕缆桥村的方队,在五彩纱船上雕琢着思训堂,一群采莲女子手持荷花莲叶翩然起舞……

    旧时高桥会上的传统民俗表演,如舞龙舞狮、抬阁纱船、高跷马灯、秧歌腰鼓、大头娃娃,武术扇舞,还有现在很少能见到的车子灯,都在现场一一重现。

    高桥会给人印象最深的会器,名为抬阁,远远望去,多名孩童身着戏服,站在亭台楼阁、渔船花卉当中。事实上,抬阁是一门集机关技巧于一体的传统民间艺术,工匠设计制造好木质框架,以规模及剧情不同分为二层或三层阁,阁体外布置好场景装饰,并用彩饰隐藏好支柱,表演的孩子就或站或坐在这些支柱上。

    为了这一天,他们准备了一年

    “为了这一天,大家准备了一年!”石塘村方队的领队陈叶佩说,村里准备了舞龙舞狮、马灯和大头娃娃4项表演,她是女子舞龙队里舞龙尾的。

    “我们村可以说是全民动员了,夫妻档很多,还有祖孙档的,爷爷舞大令,孙女舞狮。舞狮队都是10岁左右的小朋友,平时调皮捣蛋,但训练起来很认真。”陈叶佩说,这一年,大家都没怎么歇过。

    高桥村组织起了206人的表演方队,参演人数是全镇最多的,共计编排了纱船、腰鼓、扇子舞、高跷、大头娃娃、舞龙等9个节目。记者了解到,该村用到的所有会器以及高桥会的会牌,全部出自村里老人叶定康和他的伙伴们之手。

    代表高桥村的行会花车是一艘龙头纱船,制作可花了大功夫。“查阅史料、前期构思就用了大半个月,我和几个师傅每天一早都到工作室报到,直到傍晚才收工。”叶定康说,为了使龙头纱船更有气势,他们将传统龙船的规格扩大至长9.5米、宽4.5米、高4米,可供8人乘坐表演。

    “高桥会不但完成了老一辈人重办高桥会的心愿,也是一次传统民俗文化的觉醒,一次文化创新的实践。”高桥镇相关负责人说,他们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把这些民俗文化传统项目继承和发展下去。

    记者 王思勤

    通讯员 舒沁 郑轶文 张黎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