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新 要说当下最火的电视剧,当属妇孺皆知、老少咸宜的《人民的名义》。无论是观众还是编剧都承认,《人民的名义》能火到“霸屏”,最主要的原因莫过于真实。尽管这一“真实”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真实,但这个尺度的真实,足以让众多玄幻剧、谍战剧、偶像剧黯然失色,吸引观众纷纷改换口味、调转频道去追《人民的名义》。 其实,“真实”的生命力、影响力远高于“虚假”的现象,在我们周围比比皆是。拿电视频道来说,新闻频道特别是新闻联播的收视率,啥时候都远高于哪怕再火的电视剧。因为电视剧再真实、再精彩,也是艺术作品;新闻即便再平庸、再无趣,却是已经发生或是正在发生的事实。无论是影响力还是收视率,两者根本就不是一个重量级。 同样,评价一个普通人或是一名官员,“实在”是一种高度褒奖,而“虚伪”则是激烈贬责。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官员,如果他嘴上说的与实际做的、当面提的与背后搞的、台上讲的与台下干的明显是两种“套路”,时间长了,恐怕难脱“虚伪”的评价。不少人可以不在乎“实在”这一褒奖,却无论如何不情愿背负“虚伪”这个贬责。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可见,无论是拍戏、做人还是为官,真实都很重要。但是不是说,只要做到最大限度的真实,就可以得到最为广泛的认同了呢?说起来也没有那么简单。 拍戏,既需要有大量鲜活的生活真实作“底料”,也需要将生活真实上升到艺术真实的深厚功底,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将生活真实稍加剪辑直接搬上荧屏,岂不是既省事省力又能赢得喝彩?目前的严重问题是:不少创作团队,既缺少沉下身去体验的毅力,也缺乏提起笔来创作的功力和静下心来刻画的定力,有的只是一门心思挣快钱的浮躁。想想也是,那种关起门来通过抄袭与冥想,几天赶出一个剧本、十几天拍出一部电视剧的搞法,有多少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可言?难怪长期以来,荧屏上像《人民的名义》那样“真”的电视剧少之又少。 而在现实生活中,尽管从长远来看,真实终究能获取理解与认同,却也是经常需要勇气,也需要付出代价的。一个八面玲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主,往往比那些“一是一,二是二”的人吃得开,也活得更滋润;而那些“说一套做一套”甚至欺下瞒上的官员,也常常比那些“死心眼”为百姓办实事的官员升迁得快。导致一些人离真实渐行渐远。这些生活中的真实,在《人民的名义》中就有相当逼真的艺术再现。 实际上,我们常说的不忘初心,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遵从真实。拍戏,要遵从的是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普通人,要遵从的是“真我”;官员,要遵从的是公仆的意识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不是唯上、唯书、唯利。不能因为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这颗“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