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视界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4月2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脚手架上的针线活

复杂的藻井制作要分毫不差。
看到自己亲手营造的藻井,张立群内心有种匠人的自豪。

    藻井,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房屋、戏台顶部的上凸式建筑构造。由于它的整体形状如民间饲养家鸡的竹编笼子,故俗称“鸡笼顶”,也称为“螺旋娥罗顶”。传统上,藻井被认为是人与神交流之处,由细密的斗拱承托,象征天宇的崇高,只有最尊贵的建筑才能装饰。

    会制作藻井的师傅如今很是稀罕,而鄞州区瞻岐镇的张立群,几十年来仍沉浸在这种木质建筑的魔术中。这些天,他在瞻岐镇小后山一建筑里营造的螺旋娥罗顶已接近尾声。

    今年54岁的张立群出身于木工世家,爷爷张修生是瞻岐一带有名的老木匠,20世纪40年代,建造过气势恢宏的瞻岐合岙大庙,在当地影响很大。张立群两位叔叔也子承父业,干着木匠的手艺。

    张立群从小对木工技艺耳闻目染,初中毕业后就跟着爷爷走上手艺人之路。1980年那会儿,农村非常流行板式家具,由于他思路敏捷,又能吸收时尚元素,在当地已小有名气。但他清楚地意识到,板式家具的盛行,必将导致一些传统的工艺丢失。木工世家出身的他,深知老底子工艺才是手艺人的根本。

    1996年他特意来到天一阁,仔细观察天一阁戏台,深深被老工匠的藻井营造工艺所折服。后得知梁祝公园戏台正在制作藻井,他毅然放弃手头接的活儿,到梁祝公园跟老师傅学藻井营造技术。半年后,学成回家,他在爷爷的指导下建造了第一个螺旋娥罗顶戏台。之后,他又建造了塘溪镇东山钱家戏台、咸祥镇外蔡祠堂戏台、东钱湖干登庙戏台、四明山马联村三角亭等建筑的螺旋顶。

    几十年与木头打交道,张立群摸透了木料的品性,有的温和,有的浓烈。在他手中,不论大料还是小料,总能各尽其用。作为省非遗传承人,张立群对自己的手艺很自信。

    藻井营造极其复杂,但所有构件他都烂熟于心。不用一根铁钉,藻井层层盘旋。木料剖成板料和档料,一个藻井需数百块大小和形状不同的木构件。制作时,尺寸必须算准,包括承托藻井的檐枋斗拱,井沿的方边、圆口和四角的天花板。井口的圆形木圈要一段段榫接,再安装16条螺旋线的“阳马”,之后嵌入一块块雕花板……“制作藻井如站在脚手架上做针线活,而且还要分毫不差。”张立群说。

    制作藻井,绝非一人之力可以完成。张立群需要几位工匠的配合,他控制着节奏和品质。在小后山施工现场,张立群指着施工进入尾声的藻井说:“这已经做了一百多工,靠的是团队的力量。”

    如今,张立群名声在外,经常会接到邀他营造藻井的电话。他说:“干木工这行很辛苦,现在年轻人都不愿学了。我希望自己所学的技艺能得到更多的保留,如果身体可以,我会继续把藻井营造下去。” 记者 胡龙召 通讯员 陈科峰  记者 胡龙召 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