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涵涵 近日,一篇名为《我是范雨素》的文章突然刷爆朋友圈,并在微信端迅速收获“10万+”的阅读量。文章作者范雨素是一位农民工,她在文中记叙了自己及家庭十多年来的经历。有网友评论称:“没有激烈言辞,甚至没有突出的感情色彩,作者是自己人生的亲历者,也是周围人人生的记录者。大社会,小人物,跃然纸上。” 4月26日《北京青年报》 44岁、离异、初中文化、家政女工、8平方米单间……一系列前缀在“10万+”阅读量的烘托下显得格外耀眼。范雨素是一个普通人,正因为她的平凡,每个读者都可以在她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有的人在“育儿嫂”的身份上看到了做苦力的艰辛,有人在她的离异婚姻里看到了女人的不易,低文凭者从中看到成功的希望,猎奇者读到了大隐于市的传奇……每个人潜伏于心底的片段与渴望都被激活,都为似曾相识的“范雨素”而产生共鸣。 但必须承认,普通的范雨素具备不同寻常的特质:喜爱读书,是一个繁忙劳作间不辍写作的文学爱好者,但也自知“是靠苦力吃饭的,不靠写文章谋生”。正因为有着“满足吃饭以外的精神欲望”,有着我手写我心的文学梦想,有着不甘屈辱、抵御荒芜的人文精神,她的淳朴、坚持、自省、不做作,在这个浮躁功利的社会显得难能可贵,因为某种情境的共识,范雨素就不再“普普通通”, 因为 “某种情感需要”,赋予这篇文章、这个人物更多的意义。 其实不难发现,范雨素成网红亦不乏流行文化的印记,一篇情深意切的文章,一个具备聚合效应的女性标签,公众号“10万+”的阅读量、主流媒体的迅速跟进,让一个出生低微、含辛茹苦、坚忍不拔、心怀梦想的草根形象拔地而起,契合了网络时代的传播特点,也激发出执著、奋斗、励志、温暖的社会正能量,这就是范雨素迅疾走红的原因所在。 然而,所谓网红,大多来无影去无踪,更迭迅猛,而范雨素的曲折、恬淡、清醒、真诚不是当下的“网红”所能概括的,更不该成为提供点击率、短暂消费的对象,故而,一夜之间的走红、蜂拥而至的媒体使其措手不及,疲于应付,也让发现她、珍爱她的人心生不安。 “范雨素”,犹如粗粝的土壤里开出的梦想之花。喧嚣之至,尤须静思。既然范雨素走红乃自媒体时代的时势使然,那么,如何让范雨素的网红之路更长久宽阔一点,社会如何搭架广阔的舞台,让更多低于尘埃的“范雨素”们闪耀出金子般的光芒,让更好的文章、更丰富的人生故事感动世界、改变“贫瘠”,这是我们在阅读、热捧《我是范雨素》时,更应该思考的深层次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