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夏琳(右)正在指导反电信诈骗工作。 记者 刘波 摄 |
他是公安队伍中的一员,但常隐于幕后,不做台前英雄。他的武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警械,而是各种代码、机器算法以及海量的数据。在互联网犯罪日益汹涌的当下,他挺身而出,通过破解数字谜团来缉获藏匿在网络背后的真凶。他的名字叫夏琳。今年38岁的他是市反虚假信息欺诈中心的主要负责人,也是我市唯一一位被公安部特聘为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专家组成员的民警,而这样的专家,全浙江省只有两位。他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公安民警的崭新形象,缉拿罪犯不仅是仗剑驭马走天涯,还可以深潜在信息数据的海洋。 无声战场显身手 新时期的数字警察让破案如虎添翼 全国闻名的“1011”特大电信诈骗案件,是夏琳初出茅庐之战,也是“封神”之战。 2009年9月9日,我市园丁小区一居民遭遇冒充公检法类电信诈骗,被骗9万多元,夏琳临危受命,接下这个硬骨头。170万余条涉案电话信息、1000多个涉案银行账户、10万余条交易信息,这是所有的破案线索。 浩如烟海的数据,从何入手?在新型犯罪面前,传统破案手法举步维艰,费时费力得到的线索,追查下去的结果是处处碰壁,就连犯罪嫌疑人实际作案地点及作案流程都无法掌控。 夏琳在电脑前整整枯坐了三天,最终决定与海量数据正面搏击。先着手对所有数据进行初步筛选与分类,揭掉第一层迷障。有些数字进行过伪装,有些涉及境外服务站点,有些跟程序底层代码相关……每天,夏琳仿佛身陷数字迷宫,摸索着前进,每当陷入无路可走的死胡同时,挫败感围绕着他,然而眼前浮现出的受骗群众的眼泪,鞭策着他不能停下脚步。 为了厘清看似孤立的数据背后的意义,夏琳一次次与通讯公司工程师、网络公司技术人员深入沟通交流。团队一次次思维碰撞后,开创出了以信令点编码反向追踪法为核心的信息流侦查模式,这套新型侦查模式帮助他们找到了其中的“链接点”,整整六个多月时间里,夏琳和同事顶住压力,完成了对所有信息的梳理、分析、归纳,这其中,光是他写下的笔记就有满满三大本,最终整理出25万条有效信息进行比对,具化为近三百起案件,一一向受害人核实。 从抽象数字到具体案件,从受害个体到整体产业链,一个个疑点逐渐被连起来,构建起一个完整的逻辑系统——这是一个特大跨境电信诈骗犯罪集团,已在全国28个省市疯狂作案数百起,涉及金额超过1亿元,公安部迅速将该案定为“1011”专案,交由浙江省公安厅和宁波市公安局主侦,由公安部协调全国公安机关和台湾警方统一行动。 夏琳与同事一起匹配还原出的一条条诈骗线路,完成对潜伏在网络世界的犯罪团伙的精确“刻画”,为案件的最终侦破立下汗马功劳。 2010年6月21日,在两岸警方的紧密协作下,以台湾人赖某夫妇为首的一个庞大的跨国跨境电信诈骗犯罪团伙被捣毁。此役共抓获犯罪嫌疑人148名,收缴用于作案的服务器113台,捣毁诈骗窝点及地下洗钱场所57处。这起案件在当时轰动全国,涉案金额之大、犯案数量之多、受害群众分布之广,在当时堪称国内之最。 而夏琳也因其过硬的技术实力、创新性的思维在业界一战成名。 虚拟世界砺青春 从汗水警务向智慧警务转变的先行者 早在2004年,伴随着公安“打防控”信息系统上线,夏琳已经敏锐地有了预感:这些保存到电脑上的数据,总有一天会发挥出大用途。 2006年之后,职业、团伙犯罪开始出现,流窜作案增多,互联网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为新型犯罪提供了隐身之所。发生在不同地方的案子是否为同一伙人所为,看似没有关联的两个人是否存在蛛丝马迹的联系,夏琳第一次深切感受到了信息、数据对破案的重要意义。伴随着公安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海量数据的涌现为公安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传统的汗水警务正逐步向智慧警务转型升级。 “1011”专案之后,夏琳转到网安部门,他意识到电信诈骗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以各种千变万化的形式存在,同时,他也深切感受到知识储备的不足。 互联网成了最好的老师,他接触到了各种叫不上名字的软件框架、庞大的代码库、各类新奇的网络工具,大概是非科班出身的原因,一开始,经验与思维水平的不足令他备受挫折,但他坚持不断思考、探究,直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和纯粹技术员不同的是,要将信息数据应用于破案,他还必须将虚拟世界中的微小发现置于社会生态的大背景下,放在人性的坐标上去考量,进而整合数据,抽丝剥茧,将网络世界中一个个模糊而又虚拟的人物具象化。 夏琳有个习惯,每个案子办结后,都要写上一篇长长的总结论文,就数据分析过程中碰到的疑点、难点,解决的路径、思路,详述其中。他一次次与犯罪嫌疑人深谈,除挖掘作案思路、手法外,还要详细询问犯罪嫌疑人在作案过程中碰到的各种情况,便于在今后的工作中举一反三。他还组建起了一个“智库”朋友圈,里面有来自金融行业、通讯行业、网络科技行业的各类工程师、程序员、专家学者,日积月累,水滴石穿,他努力使自己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经过几年的沉淀,夏琳逐渐晋级为技术“大神”、数据分析专家,在“1011”专案之后,他还先后参与了公安部“8.30”“11.30”等跨境电信网络诈骗专案,为案件侦破提供各类技术支撑,公安部特聘其为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专家组成员,同时他还成为全省侦办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侦查专家,并被选派到全国打击电信诈骗犯罪工作培训班担任专家组教员,对来自北京、天津等28个地方的620名侦查员进行全程授课。他还曾先后辗转吉林、山东等6省12地授业解惑,为全国打响侦破电信网络诈骗新型犯罪案件奠定了基础。 不改初心再攀登 愿天下数据为警务实战服务 尽管办公室里已经堆满了各种奖状和奖杯:个人一等功、三等功各一次,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青年岗位能手……但夏琳仍旧有自己的烦恼:自己的工作经验大多数时候是“负资产”,用不上。因为传统案件,办一起就多一份经验;而新型电信网络犯罪,时刻在更新换代,套用原来的经验去办案,撞南墙的概率很高。 这意味着他不能停下脚步。一年中有一百多天在出差中度过,经常为突破一个技术难题连续几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去年他去东南亚某国协助侦办一起电信诈骗案,关联案件超过了200多起,但犯罪嫌疑人只承认其中一小部分。 与数据相关的疑点,还是要从数据中找突破口。在反复演算、分析、碰撞之后,夏琳运用自己最新研究的技术方法,通过对各关联电子设备中数据进行比对,最终摸到了一条狐狸尾巴——犯罪嫌疑人中途更换过设备,这是一台用来通话的IPAD,至此为止,所有问题迎刃而解,最终所有相关案件都一一得到落实。 “所以我们这行一直强调‘师夷长技以制夷’。”夏琳认为,智慧警务不单单是指大数据的应用,还有人的作用,因为计算机只能帮忙解决层级关系,而人的作用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去分析归类,找出其中的规律。 夏琳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干的。前不久,他们抓获了一个电信网络诈骗团伙,得知这伙人有一个月的时间在北京活动过,但这次没有数据支撑。为了搞清楚其中的状况,夏琳和同事从他们的工资单入手,判断他们在那个月有没有作案,之后再借助大数据手段进行案件的关键词对比,终于找到了突破口。 “未来,是数据的时代。”夏琳说,大数据深刻改变着警务实战模式,海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将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和直观,今后还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新架构、新技术、新方法,他的愿景就是,愿全天下的数据都能为警务实战服务,天底下再没有破不了的案子。 记者 张贻富 通讯员 刘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