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5月04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弄清楚“双语”特色这个概念没有?

民办小学招生基本结束,今后这类学校占比可能会越来越高

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双语班学生在上体育课。
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外籍教师在给双语班学生上课。

    到本周,我市大部分民办小学(民办学校小学部)已基本完成招生。对于很多幼儿园大班孩子的家长而言,终于暂时摆脱了多元选择带来的纠结和疲惫。不过,随着我市民办学校数量的不断增多,将“双语”作为特色的学校也日渐庞大。在选择民办学校时,是否选择“双语”或者其中的“双语班”,很可能成为家长们无法绕开的问题。

    A “双语”是个什么样的概念?

    标准班,还是“双语班”?这是个问题。在这之前先得理清楚,在宁波,这个“双语”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概念。

    经历了一系列的招生宣讲会,甚至孩子也已被具有“双语”特色的民办学校成功录取,很多家长对“双语”的认知还是比较模糊。有的家长认为,“双语”特色就是指全英文授课,采用国际化模式教学;有的将“是否有外教”作为“双语”特色的衡量标准,还有的将校名中带有“外国语”的视同为“双语”特色。事实上,这些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

    记者了解到,在义务教育阶段,即便是民办学校,也要确保国家规定的课程保质保量完成。从这个层面讲,这些学校采用的教材主体、课程大纲,与公立学校并无太大差异。不同的,是学校进行的“个性化选择”。而“双语”,是不少学校个性化选择时比较青睐的一项特色。

    通过与多所民办学校沟通,记者发现,所谓的“双语”特色,通常是指用外语(通常是指英语)教学的不止是英语课,英文教学会渗透到国家规定课程以外的很多科目当中。这并不是家长理解的“全英文授课”。

    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今年招收的10个班一年级新生中,有两个班是“双语班”,该校招生办老师对标准班和“双语班”的界定也可帮助家长理解“双语”特色。他说,前者是将英语作为语言工具进行教学,而后者是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还会了解西方的文化以及授课模式,相比之下,后者采用浸润式,更能与国际化无缝对接。

    B “双语”特色以不同形式呈现

    在宁波,直接以“双语”命名的民办学校很少,但是以“双语”作为“拳头”产品的民办学校比较多,不少民办学校的校名中还带有“外国语”的字样。业内人士认为,这与公办学校校名中的“外国语”有较大区别,对公办学校而言,“外国语”与这两年来广泛使用的“实验”一词作用类似。

    根据不同的来源,我市具有“双语”特色的民办学校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从外地引进的优质双语学校品牌;二是本土着力打造的双语品牌;三是开设双语班的老牌民办学校。

    这些学校与其他民办学校相比,或者与校内其他班级相比,外语课时量会比较多,收费也稍高。有的学校,如宁波赫德实验学校,在学校简介中明确定义为“民办双语学校”,义务段学生每年的学费超过10万元,可算是位于宁波民办学校收费的“高位段”了。与公办学校相比,因不受教师编制限制,这类学校的外教占比和师生比都会偏高,辅助教材使用与教学模式也比较多元化。

    不同的民办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又将“双语”特色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宁波上海世界外国语学校采用了多套教材,除了宁波本地教材外,还使用上海教材、牛津外语教材等,注重英语学习氛围营造及英语使用能力的培养。海曙第二外国语学校将英语渗透到拓展性课程中,以长短课、中外教结合的方式强化英语能力训练,并将这种渗透带入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华茂外国语学校注重在体艺方面,如戏剧、体育、烹饪、探究等课程中深化英文教学,对孩子进行个性化的教育。而宁波赫德实验学校的英语、科学、体育、美术和信息技术课都参照国际化教育设计教授,“学院制”的校园生活特色也比较鲜明。

    C “双语”特色学校(班)或成重要选项

    记者了解到,在对民办学校进行选择时,“双语”特色学校已成为家长们的重要考察类型。而很多家长,并非是一心想送孩子出国留学,有不少是打算“边走边看”,让孩子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

    郑女士的孩子在我市一所双语幼儿园就读,户籍对口学区是海曙一所比较热门的公办小学。“以优质公办小学为保底,希望还有其他好的选择。”郑女士认为,优质公立小学各方面并不比民办学校差,但她看中的是民办学校英语学习的方式以及人数较少的“小班化”教育。在郑女士看来,在全球经济时代,儿子的各科成绩未必要追求最顶尖,但是外语特长和国际视野是未来优秀人才的标配。

    郑女士的孩子代表了“有兴趣接受中西方教育的中国孩子”,在“双语”特色学校录取的孩子当中,还有两类群体也占比较高:一是有志于学习中国文化的外籍孩子;二是海归人士的子女。在外籍孩子中,也不乏这类情况:出生在境外,但是长期生活在宁波,里子是个地道的宁波人,将来的目标是出国念高中,享受其他国家的教育福利。

    海曙第二外国语学校校长林永建分析说,“双语”特色学校被不少父母认为是“两条腿”走路的典型:既可以在国内教育体制下走高考之路,又能发挥语言优势申请出国留学,而且两者之间的切换相对灵活。

    他认为,从市场的需求看,“幼升小”这帮孩子的父母大多是70后、80后,他们自身的素质、教育的眼界以及经济实力,都较以前大幅提高。虽然教育理念的成熟度不及上海、杭州,但他们也同样希望孩子不走教育老路,转而探求更适合孩子成长的学校。

    我市一名资深教育人说,浸润式双语教学、小班化、国际化、服务型等概念,是民办学校不断发展和部分学生家长不断探索之间相互磨合而逐渐形成的“小众”潮流。既有扎实的国内教育基础,又有跨文化学习的能力和眼光,会是未来一部分人理想的教育状态。

    D 孩子没被录取心态要调整得当

    与杭州、上海等城市民办学校发展趋势类似,宁波的“双语”特色学校在民办学校中所占的比重也相对较高。家长在选择时,碰到的几率自然会比较大。

    眼下,我市民办学校已基本完成招生,而公办小学的招生尚在进行。这先来后到的“顺序”,会导致家长及孩子在“落榜”后产生失落情绪么?记者与多名家长进行沟通,发现很多家长的心态比较平和,对“得失”有较为理性的认识。

    “没想过一定得让孩子念民办学校。”家长林先生说,公立学校没有“择优”环节,让孩子去“双语”特色学校或其他民办学校面试,只是想给孩子一次锻炼的机会。对家长而言,也对不同性质的学校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家长傅先生表示,既然没能通过面试,说明孩子现有的特质与民办学校并不匹配,作为家长也不会勉强让孩子去读。“无论是‘双语’特色民办学校,还是’艺术’特色民办学校,创立时间都不算太长。”傅先生说,更何况民办学校也是优劣势并存。

    家长沈女士在此次民办小学“幼升小”招生季中,挑了两所“双语”特色学校让孩子参加面试。尽管被学校录取,但她最终还是放弃了。沈女士说,现在的孩子在家已十分“骄奢”,在学校里最好能接触到一个相对“真实”的环境。孩子能意识到现实是残酷的,而自己也可能是很平凡的。在她看来,有些学校双语教学中透露的理念,容易助长一种不切实际的“骄奢”,而中西文化的融合式教育也并非易事。

    郑女士的儿子最终考入我市一家“双语”特色民办学校,但她依然认为,这仅仅是现阶段对孩子的“最优”选择。至于未来,每个孩子还有无数个选择要做,还有很多机会要去把握,很难一概而论。

    记者 徐叶 实习生 陈时飞 文/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