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5月04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太太捡破烂囤旧物愁煞家人

心理咨询师:行为问题折射心理特质,需要“心药”

    “家里老人80多岁了,不差钱,偏爱捡破烂!”近日,家住鄞州区的陈女士联系本报,希望给她支支招,治一治老母亲的怪癖。

    宁波绿洲心灵医家心理咨询师屠珺楠表示,类似的案例以前也遇到过多起,老人家捡破烂、囤旧物,看似行为问题,其实折射出一些心理特质,只有开出“心药”才能对症。

    88岁老太太一屋子的“宝贝”

    陈女士说,3年前,她的父亲去世了,她便将母亲接来同住。如今,家里人不多,东西特别多,好多“宝贝”都是母亲捡来的。

    在陈女士家,记者看到,杂七杂八的东西确实不少。以老太太住的主卧为例,床边放着2只大号老式行李箱和4只拉杆箱,置物柜里放了好几个空的糖果盒、饼干盒,2只小书包,以及几样陶制摆件,窗台边上的一个竹篮里放了十几个针线包,床头柜上摆了3盏台灯,抽屉里也堆满了各种小物件,包括发绳、玻璃弹珠、飞行棋等。衣柜里全是衣服。陈女士说,这些衣服大多不是老人本人的。

    最醒目的还是床上摆放的10多个大小不一的毛绒玩具。陈女士说:“都是捡来的,洗洗晒晒、缝缝补补就摆上了。”

    除了主卧,其他房间也堆放着不少杂物。

    陈女士说,母亲虽然年事已高,但身体很好,平日里只要天气好,她就会下楼去散步,“说是散步,其实就是附近转悠,从别人不要的东西里找找宝贝,每当碰到人家装修或是搬家,她最高兴了。”陈女士有些哭笑不得。

    让陈女士接受不了的是,有时老太太几天没有“收获”,甚至会去垃圾堆里翻东西,碰上邻居扔杂物、旧物时,她还会开口讨要。

    有囤积癖的老年人不在少数

    事实上,像陈女士母亲这样的老人不在少数。

    宁波绿洲心灵医家心理咨询师屠珺楠表示,自己曾接待过几位来访者,都是来抱怨家里老人“只进不出”的,“我还记得,有位来访者说,自从将母亲接来同住后,除了生活垃圾,几年里他就不记得还往外面扔过什么东西。”

    有位老太太,总是低价买来废品往家里带,被家人拖着一起来接受咨询。这位老人60多岁,离家不远处有个废品收购站,老人几乎天天去那里“淘宝”,忙得不亦乐乎,但家里卫生变得很差,大白天也经常能看到“小强”,邻里也颇有微词,让家人觉得很没面子。

    屠珺楠表示,老年人的这些行为,学名叫做囤积癖或储物癖,普通的囤积癖或储物癖只是一种不良行为,不属于精神疾病的范畴。当事人生活基本可以自理,社会功能受损程度较轻,也没有明显的精神异常。但如果放任发展,部分人或发展为强迫性的囤积癖或储物癖,“届时,不仅旁人深受其扰,本人也会痛苦不堪,就跟强迫症一样,患者不想这么做,却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心里充满矛盾和自责。”

    “心病”还需“心药”医

    不差钱的老人为何偏爱捡破烂?该如何纠正他们的行为?

    屠珺楠表示,苦出身的、节俭的、丧偶的、独居的老人,无子女或与子女关系不好的老人更容易出现这类行为。

    从以往的案例来看,出现囤积癖或储物癖的老年人往往还伴随一些共同的心理特质,比如,占有欲较强、性格较偏执、选择困难、敏感多疑等。而他们的日常生活也是比较孤独和单调的,有的人很内向,也没有兴趣爱好,心里有强烈的不安全感,“被家人硬拉着来咨询的那位老太太后来承认,自己很怕空荡荡的房子,看着房子里堆得满满的,心里才感觉踏实一些。”

    要纠正老人的行为,关键在于打开他们的心结。这就要求家人特别是子女要真正从精神上关怀老人,都说老人是“老小孩”,子女不妨耐心一点,把老人当成孩子来对待。与老人同住的,要多陪老人聊天,而不是只顾低头玩手机。不与老人同住的,要常回家看看,同时鼓励老人多参加社区的老年活动,练练书法,养养花草宠物,让精神有所寄托。

    老人也要关注自己的精神健康。心情苦闷而家人又不在身边时,不妨找志愿者聊聊天,找老伙伴聊聊天,不要总是一个人消化。记者 童程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